正文 第15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5個情愛心理常識(2)(3 / 3)

“你心目中的男朋友是什麼樣的呢?”這位女孩坦然地說:“嗯,他應該像我的爸爸一樣吧!”還有的女孩,在小時候也會說出“長大後我要嫁給爸爸”

之類的話,反映的就是這種心理。

每個女孩都有一定程度的戀父情結,因為她們一生中接觸的第一個異性就是自己的父親。況且,在從小的教育中,父親是最疼愛女兒的,不舍得打,不舍得罵,事事都護著;母親則相反,對女兒比較嚴厲。所以,她們很自然地從小就形成了對父親的依戀和信任,並且把父親作為優秀男人的榜樣。

當她們長大後,在尋找男友時,不知不覺地就會以父親為標準。

其中,許多女人就會將戀父情結付諸實踐,嫁給那些年齡與父親相仿的優秀男人。從心理學上說,這是她在克隆另一個“父親”,以滿足自己兒時形成的“嫁給爸爸”的潛意識。

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女孩在小時候發現自己沒有陰莖時,心情是十分沮喪並且會爐火中燒的。她嫉妒擁有陰莖的男孩,從而抱怨母親。所以,女孩會放棄把母親作為首要愛的對象,轉而愛父親。因為在潛意識的心理中,女孩幻想從父親那裏得到陰莖,對母親還會抱有反抗的敵意。從心理學上講,這就是戀父情結的起源。

根據戀父情結,女孩的第一個戀愛對象就是自己的父親。許多心理醫生在處理女性戀愛和婚姻問題的過程中,根據遇到的種種案例來看,這句話無疑是正確的。

比如有些女人會向心理醫生抱怨:

“好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呢?我為什麼遇不到合適的伴侶?”這個憤怒的問題背後就潛藏著戀父情結的影子。在同齡人的男性中,她找不到像父親那樣成熟和優秀的結婚對象,故而內心充滿苦惱。久而久之,其中的部分女性,就會下定決心將戀父情結進行到底:一定要嫁給一位假想的“父親”。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看上去容貌美麗、條件優秀的年輕女孩,會嫁給“小老頭”的原因。

其實,嫁給“老家夥”或“小家夥”都無可厚非,隻要相愛,跟誰結婚又有什麼所謂呢?正視這種心理,你就能擁有幸福的婚姻!

為什麼有些男人喜歡“姐弟戀”

作為男孩子,你在讀中學時,是否暗戀過女教師?作為女孩子,在讀書時,你是否和低年級的男孩子談過戀愛呢?不少男人都有這樣回憶,在自己的中學時代,經常望著講台上漂亮成熟的女教師浮想聯翩,把她寫進日記、記在心裏,朦朧中想象著與她發生浪漫的故事。

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愫就演變成了“姐弟戀”。姐弟戀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也是很多男人的一種新的婚戀觀,他們公開地喊出口號:“找一個比自己大的女人做伴侶!”擇偶的標準從年輕漂亮變成了“成熟和女人味”。

香港娛樂圈,才女白韻琴嫁給了比自己小的律師謝偉俊,歌星王菲與謝霆鋒的舊日戀情,美人關之琳與男模黃家諾,都是非常典型的姐弟戀。為什麼這麼多男人一反常理,喜歡起比自己大的女人了呢?

有位男士在談及自己為何向往姐弟戀時,說出了一連串理由:有女人味;氣質優雅;有一種獨立的美;高貴大方;會體貼人;內心豐富;懂風情;可以做紅顏知己……可見,“姐弟戀”如此受一部分男人的歡迎,還真是有著諸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從年齡上講,姐弟戀通常以20多歲的男性和30多歲的 女性的結合比較多見,年齡差距少則4-5歲,多則8-10歲,甚至更大。看上去,就像是姐姐和弟弟的感覺,在生活中,他們的角度也是一大一小,男人往往能體驗到一種被照顧的感覺,而女人也樂於承擔這個角色。

不過在心理學上,許多向往姐弟戀的男人,內心往往會有一種潛在的“戀母情結”,又稱為“俄狄浦斯情結”。通俗地說,是指一個男人無論到了什麼年紀,都有一種對母親的服從和依戀,在心理上沒有完全斷乳。還有一種可能是,男人因為從小就缺少母愛,成年後內心仍然懷著對母愛的強烈需求和極度的渴望,從而形成戀母情結。

當這種情結表現得比較強烈時,一些男人就會在自己的擇偶標準中體現出來,比如選擇形象和性格貼近於自己母親的女孩,或者找一位年齡比自己大、可以像母親一樣照顧自己的“姐姐”式的女性。這時,“姐弟戀”就產生了。

這是一種完全正常的心理,一般來說,女兒愛父親,因為父親最寵女兒;兒子愛母親,因為母親最寵兒子。家庭教育中,父親對女兒是最疼愛的,兒子卻最受母親的寵愛甚至溺愛。在兒子眼中,父親對他的要求極為嚴格,非常嚴厲,動不動就加以訓斥和責罵,有時還會體罰。而母親則比較寬容、溫柔,於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就會形成到母親那裏尋找庇護的潛意識。

所以,母親是男人成長中接觸並依戀的第一位女性,由此造成的心理影響自然是深遠的。一些男人如果養成了需要女人關愛和照顧的性格,那麼“戀母情結”就會成為“姐弟戀”的心理基礎。男人希望找到這麼一個女人,能夠從她身上得到像兒時母親一樣的照顧和寵愛,他們會從“姐弟戀”中得到一種被母性包圍的心理感覺,從而獲得愛情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