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姑娘讓我寫寫關於學曆差距的問題,說句良心話,學曆跟愛情真的沒半毛錢關係。我跟個祥林嫂一樣反複再反複地說,愛情的關鍵是價值觀,共同語言是價值觀決定的,不是學曆決定的。我反倒覺得女的學曆高於男的,這會讓你占便宜。

有姑娘在回帖裏說,自己是大學生,這年頭誰不是大學生?可男友偏偏是職校生,怕爸媽不同意,因為爸媽一直灌輸的思想是找學曆相當的才有共同語言。姑娘,你爸媽的話沒錯,但僅僅是對他們那個年代的人而言,那個年代的人他們經曆過“文革”,他們經曆過上山下鄉,初中畢業的、小學畢業的統統被發配到農場去改造思想。

在那個特殊年代,中國還是計劃經濟,我之前在價值觀那章就說過,農民的兒子是農民,工人大老粗的兒子是工人大老粗,工作基本都“世襲”。知青返城的一條重要途徑是考大學,你想從工人編製換到幹部編製,從車間調到辦公室的最佳途徑也是讀大學,所以那個年代的人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他們考大學也真是實打實的憑本事考的,或許偷梁換柱的也有,但輪到他頭上的幾率還是相當小的。想出人頭地、想改變自己社會階層的途徑就是讀書,於是“知識改變命運”成了那個年代有誌青年的共同價值觀,這口號跟我們現在央視有個節目老喊的“創業改變命運”差不多,還更根深蒂固。

確實,很有一部分本來出生工人家庭的娃通過讀大學擺脫了當底層工人的命運,比如本來是在廠裏食堂當燒飯師傅的屬於工人編製,通過讀工農兵大學轉成了幹部編製做上了科級幹部,然後一步步升到處級,再爬到局級。那個年代社會等級劃分就是:工人家庭,知識分子家庭,幹部家庭。大學生就代表了一個高級的社會階層,代表了那個階層的價值觀,他們不屑於跟工人大老粗為伍,天天打牌打麻將,他們不斷地讀書考試考職稱,工程師職稱、經濟師職稱……那時的大學生他們確實有共同語言,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是在那個特殊年代造就的,並且讓他們得到了實在的生活改變和社會階層的改變。可注意,真的僅僅是那個年代,價值觀改變和提高學曆,學曆決定階層。所以同等學曆同等階層的人價值觀必然相同。

可我們這個年代,學曆不再是由價值觀決定的了,絕大多數是由家庭經濟條件決定的。多數情況是,家庭條件越好的往往學曆越高。現在隻要有錢就能讀書,父母隻要供得起,願意供,孩子又不願意早日工作承擔經濟責任,那就一直讀下去好了。哪怕你讀到四十歲,讀到博士後,都沒人管你,也少有人會羨慕你,更不會有幾個人覺得你檔次高到哪裏去。現在早不是當年學曆改變命運的年代了,我們這一代人學曆改變命運的幾率微乎其微。

當然通過讀書,農村戶口變成城市戶口、中國國籍改成外國國籍的,也確實存在,但這並不代表命運的改變,充其量隻能算居住地的改變,因為光學曆本身而言已經很難改變社會階層了,現在的年代是金錢決定社會階層了。黃光裕好像初中都沒畢業吧,但你覺得他比你低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