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後,張鬆溪回到辦公室,獨自坐在桌前,燈光昏黃,映照著他專注的麵龐。
他翻開筆記本,重新梳理著大家提出的建議,時而皺眉思考,時而又在本子上圈圈畫畫。
他想起後世一些成熟的資源開采和運輸經驗,也一並寫了下來,那些文字仿佛帶著希望的火種,跳躍在泛黃的紙頁上。
第二天一大早,張鬆溪便帶著這份記錄和自己的想法,去找了幾位在工業、交通方麵較為專業的幹部和技術人員。他們圍坐在一張大桌子前,桌上鋪滿了地圖和各種資料。
張鬆溪指著地圖,說道:“咱們先來看這資源開采。煤礦這邊,我覺得可以先集中人力,對那些容易開采的淺層煤礦進行挖掘,同時派一部分人去學習先進的開采技術,為日後大規模開采做準備。”
一位技術人員點頭表示讚同:“張市長,您這個想法好。淺層煤礦開采難度低,見效快,能在短時間內為部隊提供能源。”
接著,話題轉到了道路修建上。張鬆溪指著地圖上榆林周邊的幾條小路說:“咱們要以榆林城為中心,修建幾條主幹道,分別通往延安、綏德還有晉綏方向。這樣不僅能方便資源運輸,還能加強咱們和周邊地區的聯係。”
一位幹部提出疑問:“修建道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資,咱們能調配得過來嗎?”
張鬆溪胸有成竹地說:“人力方麵,咱們可以發動當地百姓,給予一定的報酬和糧食補貼;物資方麵,我已經和後勤部門溝通過了,他們會想辦法籌集。”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一個初步的發展計劃逐漸成型。首先,成立資源開采小組,由經驗豐富的礦工擔任組長,負責組織煤炭的開采工作。
其次,組建道路修建工程隊,分路段進行道路的修繕和新建。在運輸方麵,與周邊的商會和運輸隊達成合作,先利用現有的運輸力量,將開采出來的資源運往需要的地方。
張鬆溪計劃把榆林打造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樞紐,為八路軍華北抗戰提供物資補給,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張鬆溪在榆林地區搞的火熱,隻不過,這都是需要真金白銀支持的,單靠榆林的財政根本完不成這個目標,張鬆溪也知道延州能夠提供的支援也不多。
張鬆溪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讓張鬆溪更加難受的是,駐紮在榆林地區的第一縱隊也要錢,雖然,各團已經沒有了作戰任務,物資消耗不大。
如今的張鬆溪軍政一把抓,整個榆林都扛到了張鬆溪的肩膀上,對於張鬆溪的處境,他老人家也知道,但是,他也無能為力,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向榆林伸手。
張鬆溪愁的頭發都快掉光了,但是,萬惡的作者還是給他開了主角光環,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無定河休整的紮西多吉帶著投資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