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日斯蘭走後,張鬆溪像擰緊發條的機器,全身心投入到榆林的建設規劃中。
資金到位,基建工程如烈火燎原般展開。張鬆溪親自勘察地形,規劃道路、橋梁和建築布局。
張鬆溪身著樸素工裝,穿梭在各個工地之間,與工人們一同商討施工細節,解決技術難題。
烈日下,他的臉龐被曬得黝黑,汗水濕透了衣衫,但他毫不在意,眼中隻有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在工業方麵,張鬆溪以卓越的領導力和前瞻性的眼光,迅速組織起一批技術骨幹,著手建設彈藥廠、被服廠、手榴彈廠。
同時,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張鬆溪還開設了卷煙廠、酒廠和各種生活用品廠。
在農業領域,張鬆溪深知糧食是民生之本,他積極組織農民開展土地改良和水利設施建設,在水利建設工地上,軍民齊心協力,肩挑手扛,挖掘溝渠,修建堤壩,引來了清澈的河水灌溉農田。
經過一番努力,原本貧瘠的土地變得肥沃起來,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糧食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一個農民的臉上。
商業方麵,張鬆溪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前來榆林投資興業,他親自參與市場的規劃和建設,搭建起了寬敞明亮的交易場所,規範了市場秩序,保障了商家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時間,榆林的商業市場熱鬧非凡,店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一片繁榮景象。
在緊張而有序的建設中,時間悄然流逝。轉眼間,一年過去了,榆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破敗不堪的城市如今煥然一新,寬闊平坦的道路四通八達,工廠裏機器轟鳴,田野間麥浪翻滾,市場上人頭攢動。
整個榆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百姓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對紅軍的擁護和支持也更加堅定。
此時,答應阿日斯蘭的路也順利修通。這條寬闊平坦的公路,像一條蜿蜒的巨龍,連接著榆林和鄂爾多斯及周邊的蒙古部落。
當第一輛滿載貨物的汽車緩緩駛入蒙古部落時,部落裏的人們歡呼雀躍,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便利帶來的巨大好處。
阿日斯蘭看到這條公路,心中滿是震撼與感激,紅軍信守承諾,他也不能差事。
阿日斯蘭當即決定追加投資,進一步加深與紅軍的合作。他親自帶著豐厚的禮物,再次來到榆林。
張鬆溪得知消息後,親自前往城門口迎接,兩人相見,熱情擁抱,仿佛多年的老友。
在指揮部裏,張鬆溪與阿日斯蘭就新的合作項目進行了深入的洽談。雙方達成共識,將在更多領域展開合作,共同推動地區的發展和繁榮。趁熱打鐵,張鬆溪在請示延州並得到批準後,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擴軍。
擴軍工作迅速展開,張鬆溪親自挑選骨幹力量,組建了一個騎兵旅。紮西多吉作為張鬆溪的嫡係,憑借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戰鬥經驗,順理成章地被提拔為騎兵旅旅長。夏采曦擔任政委,負責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紮西多吉的熱情邀請下,阿日斯蘭和巴特爾分別擔任了騎兵第二團和第三團的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