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周刊》主辦的“2012 年度漢字”評選中,“微”字脫穎而出,當選為“年度漢字”。而近年來,這個“微”字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用以描述和定義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那麼,如何理解這個“微”字呢?
“微”,從字麵含義上來看,有短、小、低、少之意,可以泛指一切細微渺小的存在和各種微不足道的言行,可謂“無所不包”;但“微”又是世界上所有時態和形態的基本構成單位,可謂“無所不在”;於是,積微成著,原本細微渺小、微不足道的個體卻可以彙聚成強大的力量,去創造、構築、推動、改變整個世界,可謂“無所不能”。
可以說,“微”即群眾。
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民群眾是一切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始終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微”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涵蓋了人民群眾中的每一個個體,是群眾之情、群眾之思、群眾之言、群眾之行。
“微”雖然包羅萬象,但被用來定義一個時代卻很新鮮。古往今來,人們對於不同的時代,總有不同的描述———“大時代”“小時代”“微時代”……而人們描述的依據,則是自身在世界中的存在感。
20年前的1992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電視”,英文縮寫為TVB)播出了25周年台慶劇———《大時代》[1]。這部40集的電視連續劇在播映時可謂萬人空巷,至今仍被眾多劇迷奉為經典,被譽為“港劇之王”。
劇情始於一位正派人物的興衰史———該劇的“引子人物”方進新(劉鬆仁飾)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香港股票大亨,一度有“股王”之譽,為人一身正氣,事業如日中天;一生夢想著為香港開創繁榮健康的股票市場,卻事與願違,難逃時代巨輪的碾軋。
劇中,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1968 年僅有一家股票交易市場———完全由英國人操控的香江交易所。方進新等金融界華人代表不滿外國人的操控,另立門戶,成立了華人證券交易會,“希望人人都玩得起股票,希望有潛質的公司能夠上市集資,希望幫助香港的經濟”。方進新自信地宣稱:“我就是想做這個夢!”
至1973年,香港證券交易所已經進入“五會鼎立”的局麵,股票買賣瘋狂炙熱,也是所謂“魚翅泡飯”的年代。華人證券交易會裏更是貪汙斂財成風。方進新用盡渾身解數,意圖興利除弊,卻仍難阻擋“股災”降臨。
而整個香港社會的貪汙風氣達到了最恐怖的地步。黑白兩道的大亨軟硬兼施,威逼方進新幫他們做內幕交易。方進新無力招架,更被混跡黑社會的損友丁蟹(鄭少秋飾)重傷,終至喪命。他的生命在時代的沉淪中奏響了一曲悲情的挽歌。
而劇情又圍繞一位反派人物的興衰史展開———作為該劇的“線索人物”,打死方進新的惡棍丁蟹在1987 的香港“股災”中通過期貨交易大發橫財,從此鴻運當頭、一帆風順,在股票市場中平步青雲、大富大貴。直至1994年,股市出現“大奇跡日”,全日反彈。丁蟹在期貨交易中一敗塗地,負債累累。
絕望的丁家五父子跳樓自殺,四個兒子喪命;丁蟹卻求死不得,隻能苟延殘喘。而為丁家父子陪葬的還包括曾為一代“巨貪”的前總華探長、利欲熏心的前華人交易所總裁以及叱吒風雲的黑道大毒梟。他們的起落沉浮也好似時代變幻中的一個個“玩笑”。
《易·泰》有雲:“無平不陂,無往不複。”正派人物也好,反派人物也罷,他們在這個波譎雲詭的“大時代”中,都不幸地“零落成泥碾作塵”,成為了時代巨輪下的悲劇人物。而這種“造化弄人”也由戲內延伸至戲外。此後,每逢香港股市大起大落,坊間總會以“大時代”一詞來描述市況;如果股市出現大升或大反彈,則稱之為“大奇跡日”;而匪夷所思的“丁蟹效應”[2]也始於該劇。
可以說,《大時代》之所以被稱為經典,首先就在於其劇情貫穿了香港30年的社會變遷。20世紀的60年代至90年代,對於香港人而言,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大時代”;而對於內地人來說,又何嚐不是呢?
“大時代”中,社會形態急劇變革,潮起潮落,浪奔浪湧;個體命運隨浪浮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人們麵對的是一個“遠距離”的世界,總感覺“世界太大,個體太小”!人們渴求著通過拚搏來跟上時代,依靠奮鬥而融入世界,從而獲得自身的存在感,卻又往往事與願違。這種若即若離、忽遠忽近、時有時無的存在感,使人們對“大時代”既愛且恨、糾結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