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微”笑人間——“微視頻”列傳(5)(1 / 3)

毫無疑問,把“夢”或者“夢想”與“中國”或者“世界”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宏大敘事。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近一年來,國內媒體圍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進行了大量的“中國夢”的宏大敘事。

值得稱道的是,該片獨辟蹊徑,在眾多媒體民族、經濟等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背後,以一個孩童的視角直接插入普通人的邊緣話語、草根話語,重新喚起了許多人不能做、不敢做的夢,還有被眾多宏大敘事遮蔽掉的小人物和小敘事。這正是該片獲得普通中國人喜歡的最大原因,也是該片在後麵將中國與美英兩國政治體製進行比較的基礎———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夢想!

實際上,“中國夢”的宣傳應當是一個立體工程,最終達到“內聚民心、外結盟友”的效果。18—19 世紀的歐洲,貴族尚未退出曆史舞台、社會等級森嚴、財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視嚴重……孟德斯鳩、笛卡爾等啟蒙運動的先驅,開始對美國這塊神奇的土地讚頌不已,這也燃起了弱勢群體的“美國夢”。可以說,“平等權利”是“美國夢”的一個重要內涵。

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夢”與“美國夢”有許多相通之處。該片在內容的傳播上,力求尋找這種“相通”,選擇以“人民的夢”為指南,在對外傳播上深入挖掘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有著“命運共同體”的主題,並且在短片中不回避中國在發展中碰到的問題,如:“過度追求GDP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弄虛作假”等問題,淡化官方色彩和政府主導因素,把焦點對準草根訴求,從而突出個人夢想在實現中國夢中發揮的作用。

《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在十八大前夕的10月初發表名為《中國需要自己的夢想》的文章。在描寫關於中國社會努力彌補和修複由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時,弗裏德曼筆鋒一轉,指出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應賦予中國人以新希望,而這種希望就是能否提出一個與美國夢所不同的中國夢式的發展道路。

這段微視頻可以說是直麵這些詰難性問題,宣講了許多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同時也指出,中國夢的存在是以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的體製為根基,“隻要民眾滿意、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這條路就算走對了!”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宣傳“中國夢”始終要跟基層聯係,用人民的語言,有人民的故事,反映人民的真實夢想。微視頻《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傳播的內容平實、生動、富有感染力。這不僅僅是傳播方式的改變,更是傳播態度和傳播責任的變遷,同時也是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的創新形式。

其次,“平民化”視角塑造領導人形象。

這段微視頻從2分35秒開始“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例”,介紹習近平的從政之路,使用了習近平頭像和卡通身軀的形象,以動畫的形式介紹“習近平從中國最基層幹起,到縣、市,到福建、浙江、上海等一把手,到國家副主席,再到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至少經曆16次大的工作調整,治理過的地區人口累計超過1.5億,前後用了40多年時間”。

這一平民化的創作理念,拉近領袖人物與普通民眾的距離,注重呈現作為“人”的領袖人物,更多基於其“長期處於基層”事實的支撐和細節的呈現,讓原本高高在上的領導人走進民眾的心裏。

這段微視頻發布後,領導人“超萌的卡通形象”立刻引起網友熱議:“原來可以這麼萌”“新一屆領導班子親民形象好可愛”“第一次很有耐心地看完領導煉成的曆程”“以這樣的方式講很好看很容易看懂”。網友用“萌”、可愛、有趣、有新意等詞語來點評視頻,高度評價視頻將領導人卡通化的嚐試。

截至10月17日10點,原視頻中文版已獲得1萬多個“讚”。視頻本身及相關報道在新華網、央視網、中新網等央媒網站轉播、轉載。利用卡通形象來進行嚴肅形象的宣傳,改變其在民眾心中的刻板印象。近年來在國內外均有嚐試,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