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漢

嚴細管理的廠長

你看,這張照片前排坐著的右邊第一人就是胡涵秋同誌。他是一個從部隊轉業到石油戰線的老幹部,看上去眉清目秀、舉止灑脫,有著南方人特有的細膩氣質,很像一個電影演員。但實際上他卻有著鋼鐵般的意誌,有著北方人的豪爽和幹練。他指揮生產舉重若輕,技術改革大刀闊斧,關心工人卻又細心備至。1954年到1964年,是獨山子煉油廠起步和發展的重要時期,1960年4月,獨山子礦務局局長許士傑帶領鑽井處2200多名職工赴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礦務局副局長兼煉油廠廠長胡涵秋便擔起了全礦的工作。從這一年開始,全國遭遇了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尤其糧食短缺。國際上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蘇聯又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把本來簽過合同賣給中國的緊缺油品也不給了,妄圖在石油上卡我們的脖子。在重重困難麵前,全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1960年以後我廠雙爐裂化、新常減壓、二焦化、三焦化、瀝青等許多新裝置相繼建成投產,原油加工能力由原來的33萬噸,一下提高到100萬噸以上。由於新裝置上馬快、工人的技術素質不高、操作不熟練等原因,這一時期事故多,不是這裏跑油就是那裏著火,事故把人壓得抬不起頭來。胡涵秋同誌看到這一切,憂心如焚,但他是一個沉穩剛毅、睿智周全的人。他帶領黨委一班人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發現提高操作平穩率、減少事故,提高工人技術素質水平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要改變生產上的被動局麵,減少事故、做到安全生產,就必須盡快提高工人的技術素質。

說到工人技術素質,1960年,我廠還發生了兩件叫人笑不出來的尷尬笑話。第一件是石油管理局一位領導來我廠參觀,胡涵秋廠長陪同他來到常減壓蒸餾車間操作室,聽完情況介紹,這位領導正在對我廠生產情況進行表揚,不料因原油脫水不徹底(多方麵原因,如克油田脫水係統不完備,我廠尚未建立脫水設施等),裝置上係統壓力受影響,“噗”的一聲初餾塔的安全閥打開了,噴出來的油灑了一地,幸好那個位置風向好,噴出來的油和氣沒有刮向加熱爐方向,才避免了一場火災,羞得當班的操作人員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另一件很尷尬的事也是一位上級領導來我廠參觀,住在一招,休息時到煉油廠裏的澡堂洗澡,不料正洗著,噴頭噴出了渣油,原來是一個工人對操作流程不熟悉,把蒸汽和渣油開關倒錯了,噴了這位領導一頭一身渣油,幸好人家未聲張。為這事,當時的單爐裂化車間黨支部書記高永貴兩次在車間大會上提出嚴肅批評。

針對這些問題,胡涵秋在全廠集中開展崗位技術練兵活動,工人們有針對性地演練鑽管溝、上管架、找流程、查流程、畫流程圖等一係列技術練兵活動。同時,嚴格生產製度管理和安全操作程序管理,做到管理到崗,管理到人。這以後,工人們的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崗位製度和操作程序落實到人,廠裏的事故也隨之減少。

奮力創新的廠長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是我國最為艱苦的年代,也是全國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激情年代。那時候,隻要能為祖國做貢獻,就能讓每個人熱血沸騰,也能讓各條戰線每天奇跡不斷。當時,獨山子煉油廠為了從單純燃料油Ⅰ型煉油廠向燃料油—潤滑油Ⅱ型煉油廠轉型,首先開始了由槽型塔盤向舌型塔盤改造,後又改為了S型塔盤和浮閥塔盤的試驗,使生產工藝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以後生產諸多新產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們把塔盤改進和實驗稱之為“塔盤工業實驗革命”,這是為我廠後期大規模生產潤滑油型產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獨山子煉油廠正是在這時接到了石油部的指令,率先在全國各煉油廠中開始試煉航空煤油。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創舉,是打破當時蘇聯背信棄義、撤“人(專家)”斷“油(航煤)”的“爭氣油”。胡涵秋在當時廠內外條件都不很好的情況下,挺起脊梁,咬緊牙關,帶領全廠職工利用當時的新常壓裝置,進行航煤的試生產。這項生產技術加工工藝條件要求高,裝置上各個崗位環環相扣,有一處波動就會有連鎖反應,影響全局。而當時的儀表自動化遠程控製遠沒有今天這麼完備,四個主要操作因素,像溫度、壓力、流量、液麵的操作調節與控製等,全部要靠工人手工調節來完成,不安定因素多。比如對加熱爐出口溫度的掌握,全憑司爐工在現場觀察,這就要求司爐工不停地在加熱爐和操作室之間來回跑。又比如蒸汽壓力的波動和蒸汽帶水,都會給操作帶來直接影響。在試生產最緊張、最關鍵的時刻,廠領導的關懷和支持起了決定性作用,廠黨委派張子山同誌任車間黨支部書記,全程盯在裝置上,一個月吃住在廠裏,與工人們共同摸索操作規律。黨委宣傳部在裝置最醒目的位置貼出了大幅標語:“看誰操作穩,看誰質量好”,在車間開展了勞動競賽活動,極大地鼓舞了工人的工作熱情。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辛努力,合格的航空煤油終於生產出來了,填補了我國緊缺石油產品的一項空白,解決了我國急需航煤的困難。為此,全廠上下備受鼓舞。事實證明,獨山子煉油廠完全有能力生產軍用油品和尖端石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