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張愷
獨山子油田的開采和煉油廠的建設工作,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為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後,在新疆石油工業大發展中,仍將起著綜合基地的作用,為新疆石油工業的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一)獨山子油田是新疆石油工業發展的搖籃。早在清朝末年,新疆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源和抵製洋油傾銷,於1909年從俄國進口挖油機並在獨山子打成第一口20多米深的采油井,同時購進煉油設備安裝在烏魯木齊工藝廠,這是新疆石油工業的萌芽。
1936年,新疆地方政府和蘇聯聯合成立獨山子煉油廠,規模性地開始了油田的鑽、采和煉油工作。到1942年共鑽33口油井,最高原油日產量達110噸,煉油日處理能力達170噸。成為抗戰期間與玉門、延長齊名的三個主要油礦之一。從三十年代到新疆和平解放的19年間,共采油11497噸,共煉油11000噸,總產值達354.2萬元,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先驅者之一。
(二)獨山子礦區是新疆石油工業發展的基礎。1950年10月,中蘇石油公司成立後,首先恢複和發展獨山子油礦的生產,幾年時間就成為新疆石油工業發展的基礎。1951年開始時采油井隻有6口,年采油量僅為3521噸,1954年時采油井增至43口,年采油量達48819噸,1951年至1954年累計采油174645噸,相當於解放前新疆石油總產量的15倍。
這個時期,煉油生產也得到迅速發展。1954年獨山子煉油廠已成為年處理能力7萬噸,包括蒸餾、裂化、焦化和瀝青4套裝置,能完成原油加工全過程的煉油廠。四年累計加工原油17.3萬噸,生產汽油、煤油、柴油9.29萬噸,柴油、煤油已滿足新疆需要,汽油也能滿足新疆需要的30%~40%。
隨著獨山子油田和新疆石油工業的恢複和發展,職工隊伍迅速成長壯大。到1954年年底,新疆石油職工總數達5522人,比解放前增加35倍。同時也為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在勘探、鑽井、采油和煉油方麵都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生產係統和技術裝備,掌握了比較先進的勘探、開發和煉油技術。
(三)獨山子礦區是新疆石油工業發展的基地。作為新疆石油工業發展的基地,解放初期,獨山子油田就開始了新探區的勘探工作。如在盆地南緣的西湖、托斯台、安集海、霍爾果斯、呼圖壁等構造上鑽探。1951年至1954年,共鑽探井33口(其中獨山子24口)。
同時於1952年至1954年支援了南疆塔裏木盆地新區的勘探工作。在喀什、克拉托、喀桑托開等構造上共打探井12口。
更重要的是於1955年6月開始的克拉瑪依油田鑽探工作。組織起有8個民族、36名職工的1219青年鑽井隊,奔赴沒有人煙的盆地西北緣。鑽井隊克服各種困難,打成了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井,為新疆石油工業的大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隨後,又積極地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抽出大量人力和設備,全力以赴地支援了克拉瑪依油田的全麵勘探工作。
與此同時,以獨山子為基地對盆地南緣的卡因地克、喀拉紮、小渠子、古牧地等構造開展了鑽探工作,又發現了齊古油田,為新疆石油工業的大發展,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四)獨山子煉油廠在四化建設中成長發展為煉油工業的中心。在支援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和煉油加工過程中,隨著新疆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獨山子煉油廠從1957年開始不斷擴大。1960年最高處理原油量達121萬噸,能生產72個品種。從1966年開始,獨山子煉油廠以提高產品質量、節約能耗、增加原油加工能力為目標,先後五次對常減壓蒸餾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年加工能力由60萬噸提高到120萬噸;1967年又建成具有六十年代先進水平的延遲焦化裝置,成功地煉出了1號石油焦,之後又煉出冶金工業用的超高功率電極針狀焦和其他石油焦;1967年至1971年將潤滑油精製裝置進行了三次改造,年加工能力由2萬噸提高到8萬噸;1975年至1977年經自己設計、自籌資金、自己承擔設備製造和安裝任務,建成具有七十年代先進水平的二次加工新裝置——60萬噸分子篩提升管催化裝置,使輕質油收率提高到70%,汽油、柴油的穩定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汽油標號達70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