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奉獻青春 汗灑戈壁(1)(1 / 3)

王炳誠

美麗的新疆是哺育我成長的地方

我是在新疆成長起來的鑽井總工程師。1951年,國家第一次實行全國大學畢業生統一分配,我和張毅、張從哲、戴菊生、薑國清、李淑貞、王國才等7名北洋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西北地區。我們在西安響應西北軍政委員會的號召,自願報名並被批準到新疆工作。經過幾千公裏的長途跋涉,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到達迪化市(即今烏魯木齊)。新疆軍區領導接見從內地調來的地、市級領導和我們這些大學生,王震司令員動員大家“生為新疆人,死為新疆魂,要在新疆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在學校的時候曾先後報名參軍南下和參加抗美援朝,由於是高年級學生未被批準。聽了領導講話之後,就下定決心紮根邊疆,報效祖國,實現理想。

中蘇石油股份公司鑽井處黎嵐處長在烏魯木齊市接待了我們,給每人發了第一個月的工資,隨後,我們搭乘一輛拉棉工服的卡車奔赴獨山子油礦。經過石河子的時候,汽車陷在沼澤地裏,天也快黑了,大家都下來幫助推車。那時的石河子是一片蘆葦蕩,路邊上隻有幾戶人家和一個小飯鋪,滿目荒涼。到達獨山子油礦的時候已是晚上10點了,200多公裏的戈壁路,整整跑了十幾個小時。

當時,獨山子的職工並不多。全礦一共才有38名共產黨員,一個黨支部。轉完組織關係後,我被補選為支部青年委員。那時候中蘇石油公司總經理部還在獨山子,公司和各廠處的中方領導多數是新疆軍區轉業的師團級幹部和部分民族幹部,最早接觸到的有範子久、黎嵐、曹進奎、劉照民、張家達、王輝、餘萍等,他們對我們來油田的青年學生十分關切,像親人一樣照顧大家。我們雖然都是遠離家人來到這片遙遠的土地,但沒有一點孤單的感覺,仿佛從一個小集體又融入到了一個新的溫暖的大家庭。

張毅、張從哲和我,被分配到鑽井處工作。正趕上中蘇石油公司成立後的第一批井進行安裝和鑽井,鑽井處的蘇方處長切爾俄闊佐夫對我們說:“你們是大學畢業生,職稱是實習工程師,按照我們的培養方案,大學生要到井隊從鑽工開始做起。在井隊經過幾年的實踐,從鑽工、井架工、副鑽井員、鑽井員(司鑽)到鑽井技師,以後就可以逐步擔負起專業技術工作了。”

安排到鑽井隊上班,我們就搬到漢族工人的大宿舍住下,二十幾個人住一間大房子,用木板搭的通鋪,像北方的大炕一樣,一個人挨著一個人睡覺。從學校帶來的書沒地方放,就放在床底下。在北洋大學讀四年級時,三個同學一間住房,每人一張桌子一個書架的條件沒有了,這是到井隊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剛開始還是有點想法的,時間久了,和隊上工人一起上班幹活,一個大食堂吃飯,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之間成了同事、朋友、同誌,大家互相協作,互相關心愛護,產生了感情。

在井隊上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是不懂俄語。技師、司鑽都是蘇聯人,語言障礙很大,司鑽讓你幹的事聽不懂。許多少數民族工人比我們強,他們本民族的鑽井專業術語用的外來語都是俄語,領會上麵的指示很容易。我們盡管工作一天累得要命,但下班後,都是抱著字典學俄語,有時學著學著穿著工衣坐在床前就睡著了,第二天爬起來又去上班了。好在有英文基礎,第二外語學起來快些,不到半年就可以用俄語交流了。

遇到的第三個難題是下班後一身濕漉漉的工衣,天一冷十幾個小時都幹不了,第二天又穿上半濕的工衣工鞋去上班,這是大宿舍每個鑽井工人都要忍受的。獨山子一兩千名職工,隻有一個能容納50人的洗澡堂,連中方局長都要去那裏洗澡。那時候做夢都想什麼時候我們搞鑽井的下了班能洗上熱水澡,天天都能穿上一身洗淨烘幹的工衣去上班啊!

剛到鑽井隊時,技師分配我當場地工,不久,讓我上鑽台當鑽工。這樣,用了一年半時間做過架工、副司鑽。這段時間向中蘇雙方師傅學了不少的操作本領,都是在大學裏沒有學到過的,許多技能都是書本裏沒有寫進去的。除了學習動手操作之外,更主要的是向他們學習不怕困難,不怕艱險,勇挑重擔,關心別人,搶著幹髒活累活的好思想、好品質。

當了司鑽雖然是一班之長,但還有很多技能得繼續向隊上和本班各個崗位上的工人學習,在我眼裏他們永遠是我的老師。我先後在蘇聯技師別索俄夫、莫可梯什、古都辛阿力克賽、沙布林俄夫、瓦西裏耶夫的隊上擔任司鑽。我帶領的班是一個遊擊班(當時的編製是一個鑽井隊三個半班,其中的半個班每星期輪流在兩個隊各上三個班,稱遊擊班),要操作У2—4—3、У2—4—5和БУ—40三種型號的鑽機。我們擔任遊擊班的兩個井隊一個在獨山子打井,一個在安集海打井。從獨山子坐卡車跑幾十公裏才能到安集海,要是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天,到達井場時腿腳都凍麻木了,由正在上班的同誌把我們從車上抱下來,活動十幾分鍾後才能接班工作。即便是這麼困難,班上的同誌沒有一個叫苦的。我們班特別團結,副司鑽王本基老師傅是1939年到獨山子當鑽工的,幹活有板有眼,每次交接班都讓下一班挑不出毛病。這樣,我就能集中精力搞好鑽台上的工作和對井下情況的判斷。在我當司鑽時,我們這個班沒出過一次事故,幾位蘇聯技師對我們這個全部由中方人員組成的班很放心。那時的獨山子節日特別多,除“五一”、“十一”、春節以外,蘇聯所有的節日,還有少數民族的肉孜節、古爾邦節等。蘇方司鑽過節時經常請假,技師動員大家加班,每次連班都是我的事,有好幾次連續工作24小時。技師莫可梯什對我的學習安排十分周到,凡是遇到井上有複雜一點的工作,他一定把我留在井上讓我學習一個完整的過程,像打撈鑽具、處理井湧、下各層套管及固井作業等,跟著他邊幹邊學,自感技能長進得特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