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捷
1956年,我們部隊從朝鮮回國後,我就轉業來到新疆石油管理局。1961年下半年,被調到獨山子礦區黨委宣傳部工作。獨山子礦區原為烏蘇油礦,1949年12月毛主席訪問蘇聯,緊接著周總理又去蘇聯與斯大林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同時商談在新疆合辦中蘇石油股份公司。那時,我在四川成都部隊某團任宣教股股長,為了給幹部、戰士講述這段時事,曾查閱資料,知道新疆有個烏蘇油礦。想不到現在我竟來到這個著名的油礦參加建設。這麼說來,我與獨山子礦區算是早有緣分的。
我來獨山子的時候,正是克拉瑪依油田開發和建設的高潮。獨山子礦區一邊積極擴建煉油裝置,一邊抽出人力物力支援克拉瑪依。其中派出一個大隊前往克拉瑪依參加水渠工程的會戰。我到職後,就擔任了這個支援大隊的黨支部書記。
百(百口泉)克(克拉瑪依)水渠,是解決克拉瑪依油田注水和生活用水的關鍵工程。該渠全長72公裏,深1.5米,寬2米,用沙石水泥整體澆灌底層和兩壁,上合蓋板,再回填土。整個渠道位於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有的地段要穿過丘陵山坡,有的地段要挖丈餘寬,幾丈深。工程是相當艱巨的。
營地帳篷紮在白堿灘的戈壁灘上。這裏沒有鮮花樹木,也沒有流水飛鳥,有的隻是飛沙走石和嚴寒酷暑。刮風是家常便飯,一刮就是十二級。當時又是“瓜菜代”的年月,糧食定量低,肉食供應緊張,大家都吃不飽肚子。但是全大隊職工為了開發克拉瑪依油田,為了在會戰中給獨山子礦區增光,把這些困難都踩在腳下。他們頑強工作,不斷創造優異成績,多次受到指揮部的表揚。夏天有時氣溫高達40℃以上,人們頂著烈日,赤著背膀抬著一大鬥沙石水泥,攀越高高的渠沿陡坡,澆注著渠道。百克水渠是用石油工人的汗水築成的。有一些地段戈壁土十分堅硬,一鎬頭下去,隻刨一個白點,隻能用爆破的方法開挖。在爆破中,這個大隊有三名工人廢寢忘食,忘我勞動,為開發油田獻出了生命,他們的名字是:吐爾地、邢喜田、張延華。他們將與克拉瑪依油田永存!
1965年6月,礦區黨委書記張德尚同誌找我談話,告訴我為了加強基建力量,確保煉油生產,組織上決定調我去修建大隊工作。我欣然接受了任務。修建大隊承擔了煉油廠被稱為“五朵金花”之一的延遲焦化裝置的建設任務,此外還擔負著常減壓裝置整頓工程的施工。為了提高施工隊伍的技術素質,在班組中開展了“基本功天天練”的活動。全大隊職工齊心努力,較好地完成了上述任務,對煉油生產完成國家計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73年以後,設備問題較多,影響了安全生產。為了提高設備完好率及產品餾出口合格率,全廠職工提出了“團結起來,搞好廠容、設備大會戰,實現設備完好率85%,老廠換新顏”的戰鬥口號。10月份,全廠設備大檢修,各族職工在廠黨委領導下,排除各種幹擾,共同努力,檢修工作進度快、質量好,使常減壓、延遲焦化、雙爐、潤滑油、微生物脫蠟等裝置實現了雙“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