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留在獨山子的名人足跡(1)(1 / 2)

王連芳

抗日戰爭期間,獨山子石油礦的開采深為國內外人士所關注,吸引了一些專家名流來此參觀考察。翁文灝、孫越崎、黃汲清、杜重遠、李燭塵、龔學遂、翁文波、楊鍾健、程裕淇、郭可詮等人都在獨山子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翁文灝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人,1889年生,1908年考取官費留學生,入比利時洛文大學攻讀地質學,1912年獲博士學位。1913年回國後被聘為農商部地質研究所講師、教授;1916年地質調查所成立後任礦產股長,以後又任代理所長、所長,之後又任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會長,是近代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又是我國最早倡導研究石油地質礦產的學者之一。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是當時石油工業的決策者和組織者。1948年5~11月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1952年後任全國政協委員。1942年7月,翁文灝奉蔣介石之命來新疆,疏通盛世才歸向國民政府,內容之一就是謀劃將由新疆省政府與蘇聯合作開采的獨山子油礦改為由國民政府與蘇聯合辦。為此翁文灝帶了甘肅油礦局總經理孫越崎、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龔學遂等同行。在烏魯木齊,翁文灝曾見到前來與盛世才談判的蘇聯外交部副部長狄卡諾索夫,但沒有深談。7月14日到獨山子參觀,受到中方廠長和蘇方總工程師以及各生產部門蘇方工程師的歡迎,15日返回烏魯木齊。據翁文灝的考察,獨山子油田地質與原油品質均與甘肅老君廟油田相似,儲油地層屬第三紀,油層厚約三四米,出油井深自700~1000米,煉廠用管式蒸餾,每日處理原油量可達150噸,汽油收率18%~19%,燈油20%~23%,當時每日實產原油30噸,汽油5.7噸。

1942年10月15日開始的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關於協議合辦獨山子油礦的談判,翁文灝始終是談判的主要成員,在曆次會議上都是主要發言人。在第一次會議上,翁文灝以需要對蘇方在油礦的機器設備進行估價為名,提出要派技術人員前往獨山子與蘇方技術人員商洽估價。在得到蘇方同意後,由資源委員會派出以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和甘肅油礦局業務處長郭可詮為首的地質和工程兩個調查隊到獨山子實地考察,為以後接辦獨山子油礦做了準備。

孫越崎

孫越崎(1893~1995),浙江紹興人,192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采礦係,後留學美國,並去英、法、德等國考察煤炭、石油工業,1933年起任陝北油礦探勘處處長,1941年任甘肅油礦局總經理,1946年後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副委員長、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副局長、煤炭工業部顧問、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是我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在他任甘肅油礦局總經理期間,曾兩次到獨山子。

第一次是1942年7月,隨國民政府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翁文灝到烏魯木齊,準備與來新疆的蘇聯外交部副部長狄卡諾索夫談判合作開采獨山子油礦的事宜。7月14日隨翁文灝到獨山子油礦考察,看到獨山子油礦鑽井還用比較落後的魚尾(即兩刮刀)鑽頭,生產情況也不甚好,但煉油設備比較先進。

第二次是1944年8月。其時蘇方已將獨山子油礦的設備拆運一空,國民政府與盛世才商定,由資源委員會出資170萬美元買下油井和剩餘無法拆除的資產,由甘肅油礦局成立烏蘇油礦籌備處接管經營。孫越崎帶領籌備處主任李同昭和十餘名技術人員攜帶部分鑽井、采油器材前往接收。

到達迪化(烏魯木齊)後,盛世才派他的參謀長王某接待。其間,王某請孫越崎給省政府職工講一次話。孫越崎曾聽人說,過去獨山子油礦出油不多,那是蘇聯人故意搞的,原因是石油在地下互相連通,獨山子出油多了,會影響蘇聯巴庫油田的出油。這種說法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對於缺乏石油開采知識的人來說卻有一定混淆視聽的作用。獨山子油礦將由甘肅油礦局經營,與玉門油礦同屬一個部門,如果接管以後仍然出油不多,也可能有人懷疑是為了讓玉門油礦多出油而故意使獨山子油礦少出油,這對籌備處的工作將十分不利。於是在對省政府職員講話時,孫越崎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講述了關於開采石油的基本常識。孫越崎說,婦女身上有兩隻乳房,孩子吃奶時,一隻吃空了就要換另一隻吃。在人體上兩隻乳房相距這樣近,但乳汁並不相通。石油也是這樣,不但距離很遠的兩個油田不會互相連通,彼此影響產油量;就是在一個油田上,也要鑽很多油井來采油,如同小孩吃媽媽兩隻乳房的乳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