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三區革命期間的獨山子(1)(1 / 2)

色依提·吾馬爾

在天山北部,烏魯木齊——伊犁、阿勒泰——獨山子之間,有一個公路十字交叉口,人稱九公裏叉口,每當你驅車行至這裏時,向南一望,你就會看到一座座高聳入雲的煉塔在吞雲吐霧;一幢幢嶄新的樓房五光十色;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這就是位於我國西北邊疆的一座現代化的石化廠——獨山子石化公司。如今,望著這壯觀的獨山子石化新城,撫今追昔,人們又怎能忘記那些為了建設這個現代化的石化廠而忘我勞動、英勇獻身的各族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呢?

高樓是一磚一磚砌起來的;獨山子礦區也是一步一步建設起來的,我在這篇文章中,僅把自己所掌握的有關獨山子三區革命期間的一些材料公之於眾。由於本人文化水平所限,曆史資料也不全,缺點和漏洞在所難免,懇切希望熟悉當時情況的同誌予以指正和補充。

三區革命前夕的獨山子簡況

獨山子位於天山北麓,往西是奎屯河,它位於該河的東岸,再往西北是烏蘇縣。獨山子附近有三座小山,獨山子山峰位於正中,獨山子維吾爾語叫“瑪依塔柯”,即“油山”,漢語是“孤山”之意。其餘的兩座山,西部的叫海利帕提山,東部的叫依其克利山。

獨山子礦區南部的泥火山,海拔約1200公尺,東部的平坦地帶,這裏有許多油氣井,至今在個別井中還采油、采氣。

獨山子的儲油構造是從1906年起,由中外地質人員經過反複勘探查明的。1909年,清政府從俄國購置了兩套設備,在安集海搞煉製,從原油中煉出了汽油和煤油。

1935年,蘇聯科學考察團來新疆進行考察,1936年4月新疆省政府協同蘇聯政府成立獨山子石油考察團,在獨山子進行考察,當年8月28日把原有的安集海煉油廠改造為獨山子石油考查廠。

1936年秋天,從蘇聯運來了鑽機、柴油機、各種泵等石油設備,並進行了安裝和鑽探。1936年10月,成立獨山子煉油廠。

1937年1月14日,2號井噴油,1937年8月,獨山子煉油廠正式投產,9月1日第一次提煉出汽油和燈油,向省政府報喜,當時有蘇聯投資,搞了許多基本建設,從此形成了鑽井、采油、煉油的局麵。

據1943年3月20日,82號統計報表(民國三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對1942年1月~12月30日的統計資料:

采出原油7321噸

加工原油7060噸

其中汽油1900噸

燈油1350噸

所提煉出來的輕質油合計3250噸,占總數的46%。雖然提煉輕質油的能力較低,但在當時獨山子也算是全國石油工業的先進地區。這時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快要侵入斯大林格勒的時候,新疆的軍閥盛世才撕下了革命的假麵具,從與蘇聯團結公開走向反對蘇聯。

1942年,國民黨中央資源委員會決定開發新疆的石油。因為自1936年鑽探開始,由於沒有簽訂正式合同,名義上是新疆和蘇聯合營,實際上就是蘇聯經營和管理。結果在組織機構、財務等方麵出現了許多問題,所以中國國民黨政府決定自己獨立管理。

1942年10月,中央地質調查所和甘肅油礦局聯合組成地質調查隊和工程隊,勘測庫車和獨山子的油情。1943年5月10日兩個隊返回重慶,地質調查隊寫出了“新疆烏蘇獨山子石油及煤氣礦床說明書”,工程隊寫出了“新疆獨山子油礦調查報告”。認定接管獨山子油礦的技術性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由於國際戰爭形勢和中國政府對蘇聯態度的不斷變化,1942年11月蘇聯政府提出中蘇共同開發獨山子油礦並簽訂正式合同的要求,向中國方麵提出了十九條“中蘇政府協商草案”。中國政府未予接受。1942年11月19日,獨山子井架安裝工人向政府提出增加工資、改善生活條件等要求,罷工18天,全礦停產兩天。緊接著2號井和22號井鍋爐工為要求改善生活條件,拒絕上班。12月2日由於柴油工人不小心抽煙引起火災,燒毀了幾十噸原油以及其他的問題,國民黨政府有意把責任推到蘇聯專家身上,說蘇聯專家放火,阻止他們繼續領導生產的權力,於是雙方關係逐步惡化。1943年1月2日,蘇聯方麵要求中國接受所有的設備,並付款。但國民黨政府通知不要任何設備,就這樣生產自然而然停止下來了。蘇聯專家於1943年1月19日開始陸續撤回,駐哈密的蘇聯紅軍出動了19輛汽車、兩輛坦克和60多個士兵前來獨山子駐防。當年9月13日,蘇聯又出動3輛汽車,將七十多個士兵送往獨山子,保衛蘇聯的專家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