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曙
煉油生產迅速發展銷售工作遇到困難
獨山子煉油廠是新疆最早的一個煉油基地,解放後,對原有的釜式蒸餾進行了多次改造,增大增多煉釜,設備能力有所提高。從1951年起開始增建新裝置,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到1960年,先後建成管式常壓蒸餾、減壓、熱裂化、焦化、氧化瀝青等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裝置,加工能力、處理量和產品產量都有驚人的提高和增長。
加工能力:期初隻有9006噸,第二年即達10萬噸,增長了10倍;1958年提高到39.6萬噸,增長了43倍;1960年又提高到90萬噸,增長了99倍。
處理量:期初加工原油僅2664噸,第二年就達5.2萬噸,增長了18倍;1958年加工32.7萬噸,增長了88.2倍,到1960年處理量突破121.1萬噸,與期初比較增長了454倍。
產品產量(汽油、煤油、柴油):1951年僅生產1554噸,第二年增加到1.6萬噸,比期初增長9.8倍;1958年增到17.5萬噸,增長112倍;1960年猛增到61.3萬噸,比期初增加了393.4倍。
產品產量增長之後,產品銷售遇到了困難。新疆地處邊陲,解放前工農交通運輸業都不發達,解放後,經濟建設始有發展,但對石油產品的需求量還不很大。當時國家石油自給率還很低,到1959年末,全國汽油、煤油、柴油總產量229.5萬噸,而銷售量則為504.5萬噸,自給率僅40.6%,缺口靠進口彌補。新疆石油產品除滿足自治區外,尚有大量可供外調,但由於運輸和其他方麵的一些原因,產品銷售發生了困難,對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儲油能力嚴重不足
新疆石油產銷緊張突出的問題,首先是儲存能力很低。分述於下:
獨山子煉油廠:煉油廠建立油罐是生產流程不可缺少的係統配套設施,如原油罐、原料油罐、燃料油罐、成品調和罐、成品罐等,都是生產的輔助手段。1952年為第一套常壓裝置配備的油罐僅有大小容量不同的18個,總容量8700立方米。隨著裝置的增加,油罐陸續有所增加,到1958年罐數達73個,總容量60960立方米,但仍不能滿足生產增長的需要,經常發生憋罐(即油罐油位已達極限——安全高度,而煉成的油品又無罐可進)。為了維持生產的連續性,倒罐的事頻繁發生。“倒罐”就是騰出這種油,進那種油。例如,原料油罐原裝汽油餾分,現在柴油餾分無處進,須將汽油餾分合並或放入其他罐,騰出罐來進柴油餾分。成品油也是這樣,汽油罐改裝柴油,或是柴油罐改裝汽油,來回折騰。倒換一次罐工作量可不小,得放油、進水、進蒸汽衝洗,人還得進罐清洗罐底。煉廠本身油罐已感不足,周轉不靈,更無能力儲存大量的成品油了。
石油公司:商業部所屬“中國石油公司”是油品的唯一的經銷部門。在各地設立分公司或批發站經理批發業務。新疆最早的石油批發站設在獨山子。總站是1960年開始籌建,以後在各地州設立分公司和批發站。石油公司沒有儲油設施,以後各地批發站建了油罐,為本地區周轉使用,烏魯木齊平頂山儲油所是後來才建立的。
用戶儲油情況:自治區較大的用油單位有交通廳運輸局、公路局、鐵路局、各廠礦企業、生產建設兵團和軍區後勤。除軍區後勤外,其他單位儲油能力都很小,有的壓根兒沒有儲油設施,多數單位用200立升油桶整裝提油,油桶作為儲油用具。各單位用油是月用月提,甚至是日用日提,自己不作準備,完全依賴煉廠。
自治區很重視石油產銷上存在的問題。為了保證煉油生產,規定調撥計劃當月有效,過期作廢,迫使各用油單位準備儲存設施。各單位建的儲罐種類繁多,遍地開花。除金屬罐外,還建了一批鋼筋混凝土非金屬油罐。有的單位則多購置油桶,鐵路上將罐車卸下來儲油。每當煉廠憋罐時,自治區組織各用油單位倒短以求緩解,即先將油從煉廠提出,當月指標完可預提下月指標。一些未建罐的單位無法承擔倒短,有儲罐的單位,怕用油計劃超出,或因資金周轉不開,或顧慮油品存放時間長了損耗大,也不願意提。一些單位建的土油罐,試用之後滲漏嚴重,多廢棄不用。“倒短”僅是一種臨時措施,生產是連續性的,這個月倒短,下個月就不靈了。
交通運輸能力與油品東運不相適應
根據新疆石油發展形勢,組織油品東運勢在必行。但是,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製約著這項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