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隆
我在獨山子這個物質文化基礎良好的油城,度過了近二十七個年頭,搞了二十多年的宣傳工作,對獨山子煉油廠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二十多年來,以我赤誠的信念,堅韌的毅力,專注的愛好,力圖用美術、攝影等形式,不僅表現煉油廠外部的雄姿和氣魄,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形式表現這個現代化先進企業的豐富內涵——各族職工、家屬奮力拚搏的精神麵貌和企業經濟發展的節奏。
1976年,由於工作的需要,組織上決定把一台用了多年的上海牌120照相機交給我。當時,從我內心來說,對這樣一項陌生的“照搬生活”的“低級藝術”很不如意。因為我從小酷愛美術,而且搞出了一點小名氣,丟掉畫筆,端起相機,覺得似乎不合算。不過,實踐出真知,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懷下,我刻苦鑽研照相技術,不到三個月功夫,就在礦區開始展出自己拍攝的新聞照片了。接著《新疆日報》等報刊也陸續登載了我的作品。
記得剛開始照相時,我廠自力更生建催化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我每天背上相機和沉重的107閃光燈,要麼騎上車子,要麼徒步行走,到工地日夜拍照。一般做到了當天拍攝,當天衝洗,並放大和製成幻燈片。把大幅照片張帖在廠大門兩側的宣傳櫥內或俱樂部宣傳櫥窗裏,還精選出部分好片子,投送局和自治區有關報刊。從工程開工到裝置建成投產,直到生產見到顯著經濟效益,先後拍攝了幾百幅照片,不僅及時宣傳報道了我廠各族職工、家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麵貌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批攝影資料。
在一年一度的煉油廠設備大檢修中,攝影是最受群眾歡迎的一種宣傳形式。在我從事專職攝影工作的十餘年中,每年大修我都進廠攝影。群眾看到攝影“記者”去現場為他們照相十分高興,有的照片帖出去不久就被人揭走了。這是因為一來按照廠規章製度,職工不允許在廠內拍照。個人獲得一張在生產崗位上工作的照片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麵,他們勞動的鏡頭出現在照片上還看著不錯,因此,拿到家裏做個紀念。有些先進模範人物的工作照片,在放大時我有意一式兩份,一份展出或對外發稿,另一份送給本人,他們也感到滿意。
獨山子是個小社會,其政治、經濟、文化等結構方麵,有它相對的獨立性,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攝影不僅要表現直接創造了金牌、銀牌優質石油產品的人們,而且還要不失時機地反映那些為第一線做服務工作的後勤戰線上的新人新事。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礦區職工生活必需的蔬菜、肉類和其他副食品還很短缺。黨委下決心在東村原來的基礎上擴充發展,逐步建成一個規模相當大的農副業基地。常年奮戰在那裏的數千名家屬和職工,每年生產出數千噸新鮮蔬菜和肉、蛋等其他副食品,廉價賣給職工,解決了當時職工的生活困難。我抓住這方麵的新聞線索,不論是寒冬還是酷暑,都跑去拍攝照片。我拍攝的新疆第一座玻璃鋼溫室建成投產、利用地道儲存蔬菜、廠抽調先進職工加強養豬場工作等照片在《新疆日報》刊登後,受到群眾的好評。我利用照片、幻燈形式宣傳了一批像全國三八紅旗手,主治醫師徐用惠,工程師喻權平、王繼諤,民族團結的模範烏守爾·吐爾地,黨的好幹部潘龍福,青年突擊手郝立民等英雄模範人物。以攝影形象的語言,傳播了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先進思想,加深了人們對先進典型人物內在氣質和外在形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