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開放度的不斷增加,人們總是在探討作為第三域的民間組織是如何追求各種各樣的目標及價值。他們或者將之提升到理論的維度,關注它的宗旨與使命、戰略規劃、內部結構與管理;或是在實踐層麵,圍繞社會功能與作用,思考其能做什麼,做了什麼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民間組織及其觀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流行話語的一部分。
民間組織既是社區的表現形式,又是參與社區發展的一種重要力量。麵對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多種風險,包括在抽象層麵上提出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契約失靈”,也包括在現實的社區層麵經常可以看到的貧困、教育、健康等問題,以及在這些問題背後隱藏著的權力、性別、文化等多方麵關係和問題,民間組織已經承擔和將要承擔更多、更大的角色。這些角色實際上又是與不同的民間組織試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承擔怎樣的功能有關聯。
按照這樣一種思路,我們必須意識到,社會有其自組織功能,作為政府、民眾和市場橋梁的民間組織,在維護社會平等、公正、多元等價值,整合、倡導社會和諧發展中將扮演重要角色,而其在實踐層麵的賦權工作觀念更具有建構意義。為了充分再現民間組織的這些功能,也為了剛剛起步的民間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超越以下可能發生的“隱患”:
(1)價值分化。民間組織承擔著社會價值維護的功能。因此,其內部成員必須在價值觀上達到高度的共識,回答我們的工作是為什麼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民間組織的價值觀建設,使其成員充分理解自己所從事的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道德實踐活動。而價值觀的模糊甚至混亂,很可能導致其組織的功能失調。
(2)官僚化。民間組織在經曆了幾年的發展之後,隨著組織規模的逐漸擴大,管理製度的日益健全,部門分工越來越“精致”,官僚化的傾向難免會顯露出來。另外,在一些民間組織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價值觀上誌願者精神弱化,經費運作上成本開支增大,服務上權威身份確立等等趨勢。隻有將參與性真正貫徹於組織治理的運作過程中,才可能在文化共識的前提下,在積極回應社會問題的同時,體現組織理念與風格,贏得公信力。因此,去“官僚化”將是民間組織需要高度警惕的。
(3)“自閉化”。民間組織的角色和功能決定了其創新性與開放性的特征。但隨著上述潛在問題的出現,會引起在“我群體”與“他群體”間發生“競爭”與“不適應”。這種競爭與不適應有時可能導致人們對民間組織價值取向和社會功能的懷疑。視域融合、互惠共生的“平台”意識,將構成對民間組織成長的考驗。
(4)“依附化”。現在的國內民間組織,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境外一些基金會的經費支持下運作的。因此,有必要在保持自主性的前提下,防止在組織關注領域上出現被其支配的傾向。我們已經看到國內民間組織正是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出現了良性的發展趨勢,並在運用經驗和理性來鑒別並促進如何使民間組織發展得更好,在社會發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民間組織要勇於承擔起社會賦予的公益大任,積極介入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社會和諧建設,才可能無愧於社會,無愧於自身的使命。在本章中,選擇的兩個個案,將公共突發事件與女性民間組織的活動聯係起來。其目的是想讓讀者透過女性團體的集體自述,理解她們/他們是如何尊重,並維護主體性,如何用心去維護女性主義視角。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女性團體的活動納入到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去,並分析女性團體可能麵對的挑戰,進而反思民間組織的社會功能。
在非典幹預實踐中凸現婦女民間組織的主體經驗
一直以倡導性別平等為理念的女性民間團體,在現實社會環境中,要凸現自己的主體經驗,擴展自己的行動空間,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功能,首先必須在行動的同時,把自己作為描寫的對象,用自身的行動投入到社會中去,投入到文本的寫作中去。有多年從事農村社區發展經驗的陝西婦女研究會,以回應“非典”這個突發事件為契機,發揮了婦女民間組織的社會功能,充實和調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其主體經驗是值得珍視和思考的。
民間組織對突發事件的回應能力,取決於對社會事件的敏感判斷,取決於其成員的社會責任,也取決於自身調動資源、整合資源的能力。陝西婦女研究會在“非典”之際,敏感地意識到民間組織的社會角色和作用,並自覺地承擔了社會的公益責任。女性民間組織的身份是在社會過程中建構的,對其社會角色的認識不可能離開對其主體性的透視。從作為女性民間組織團體的集體身份表達中,我們可以更多地理解平等性別文化所倡導的主旨,更多地理解女性民間團體,更多地理解民間組織在社區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在“非典”期間,社會性別關係同其他社會關係也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這種關係對我們的社會有何意義?以下的個案正試圖回答這樣一些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