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發現意義:民間組織在回應突發事件中的作用(1)(3 / 3)

“這麼一件有意義的大事,讓民間機構婦女研究會做了。怎麼政府不做呢?”這是一位采訪大型係列宣傳畫進入社區活動的記者發出的內心感慨。我們不想引申其後麵更多的意義,隻是想體會婦女民間組織如何盡了自己的一份職責。

凡是熟悉“災異論”的人都知道,對待曆史上發生的諸多不測,災異論者往往會作出一種性別的解釋:大凡災害的發生是因為後宮中的某個女人的原因帶來的。對待這樣的敘事,不少人已感到習以為常。把女人視為“禍水”是典型的男權文化的反映,是男人極度缺乏自信的體現。在這裏,任何一種災害都是一種政治,而且毫不掩飾地說,它就是一種性別的政治。但是,麵對這場災難,女性卻是作為抗擊疫情的指揮者和戰士的形象出現的。可以說,這一舉措對傳統的性別符號做了重新定義。在這看似沒有關聯的事件中,具有性別敏感的人們卻感受到了它們內在的關係。

在張貼係列宣傳畫的過程中,晚報的記者也許在無意中捕捉到了這樣一個鏡頭,它生動而意味深長:畫麵一反流行的“美女加造作”的表達語境,而是以一位中老年婦女張貼宣傳畫的形象展示研究會的社區行動,打破了女性失語的局麵,更對深層的性別結構和性別內分層結構、消費文化及傳統的閱讀理論提出了挑戰,也體現了女性主義的閱讀視角。

關於男性與女性具象的議論其實都是表象的,關鍵還是在傳達出一種聲音,一種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無論怎樣,婦女民間組織——陝西婦女研究會的名字在危難時刻,隨著係列宣傳畫走進了西安大大小小的社區,使人們從中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民間組織對重大事件的影響,也實現了對社會性別的再表現。

研究會會長在簡短的“宣傳畫進社區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充分表達了她/他們的心聲:

麵對“非典”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人們需要的不隻是對疾病的了解和預防,更需要良好的心態、自覺的行動和時刻保持作為公民的一份凝重的責任。陝西省婦女研究會為倡導這種精神,願與政府和廣大市民共同肩負起構築起“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神聖使命。陝西婦女研究會將通過30000份大型宣傳畫,激勵市民患難與共、抗擊非典。

這套大型係列宣傳畫倡導市民從我做起,告語市民在相互尊重和關懷的同時,承擔起對白衣衛士無私奉獻的真誠回報,承擔起對生命的嗬護與關愛,承擔起構築民族精神的曆史責任。大型係列宣傳畫在傳遞人文關懷的同時,強調嚴防堅守,以科學的精神和積極的行動,直麵“非典”,使市民擺脫恐慌,共同迎接抗擊非典勝利的那一天。

“嚴防堅守,從我做起”(告語市民之一),倡議市民為了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和自由,自覺行動起來切斷傳染鏈上的每一環;“關心白衣衛士、就是關心我們自己”(告語市民之二),突出醫生與市民休戚與共的關係,倡導市民以實際行動給予白衣衛士更多的尊重與關愛。“眾誌成城、抗擊非典”(告語市民之三)強調民眾的凝聚力是戰勝非典的強大力量,法製建設是戰勝非典的有力保證。三幅畫從不同的角度告示每一位市民:共同構築強大的心理防線,承擔起神聖的社會責任。

在“非典”蔓延的日子,我們更加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自己、給家人、給身邊的所有人,多一份真誠的關愛;我們更加需要自覺自律、彼此理解、相互支持,從點點滴滴做起,保證不給社會增添更多的壓力。隻有當我們對“非典”有了科學的認識、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行動的時候,才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自覺地承擔了戰勝這場危機的責任,也隻有當我們都承擔起了這份責任,才能感受到來自自身和他人凝聚在一起的強大的力量,這是無堅不摧的力量!

“眾誌成城、抗擊非典”大型宣傳畫從倡導、創意到設計隻用了短短的5天時間,整個過程凝聚著陝西婦女研究會和佰傑數碼藝術設計教育中心全體誌願者的辛勤付出,它體現出誌願者關愛生命的人文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危難之時的這次實踐,凸現出女性承擔社會道義的象征性意義。然而,在非常時期,究竟該怎樣關注性別問題?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又一個任務。

在這場非典危機麵前,媒體的作用大多是正麵的。但我們也聽到了另一種議論。西方的一些評論說,非典在中國的發生是因為廣東人什麼都吃,大量破壞生態的結果。這一結論是否準確?這裏顯然無法討論,因為這個論題大大超出了我們的知識範圍。但是,研究會能引出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其本身就是令人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