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4)(1 / 3)

“今天,我沿著密歇根街來到這家飯店,我能隨意地自由來去。我經過一位警察的身邊,他並不注意我。我走進飯店,也無須出示身份證。等會議結束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前往芝加哥任何地方。因此請相信,自由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奮鬥。”

他話音未落就獲得了全場觀眾的起立與熱烈鼓掌。

(一)講述生命對自己的啟示

訴說生命啟示的演講者,絕不會吸引不到聽眾。我從經驗中得知,很不容易讓演講者接受這個觀點——他們避免使用個人經驗,以為這樣太瑣碎、太有局限性。他們寧願上天下地去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學原理。可悲的是,那裏空氣稀薄,凡夫俗子無法呼吸。人們都會關注生命,關注自我,因此當你去訴說生命對你的啟示時,他人自然會成為你的忠實聽眾。

據說,愛默生非常喜歡傾聽人們說話——不論對方身份多麼卑微,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到東西。恐怕我所聽過的成人談話,比起任何人來都要多。坦白地說,在一個演講者敘述生命給他的教訓時,不管其教訓有多瑣細、多微不足道,我從不感覺枯燥乏味。

現在且就這點來說明。數年前,我們一位教師替紐約市立銀行一些資深的官員們開設了當眾說話的課程。自然這種團體裏的人總是忙得分不開身,常常感到要充分準備,或做他們心目中以為很困難的準備。他們畢生所想的都是根據自己個人的思想、個人自身的信念,並從自己特定的角度來考慮。他們都已經積存了40年的談話素材,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就是不懂得這點。

一個星期五,一位與上級銀行有關的先生——這裏姑且稱他為傑克遜先生——發現到場的有45人,而他要說的是什麼呢?來此之前,他走出辦公室,在報攤上買了一份《弗貝雜誌》。在前往上課所在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下火車上,他開始讀一篇題為《十年成功秘訣》的文章。他讀它,倒不是因為對它特別感興趣,而是他必須說點東西來填補他分內的時間空檔。

1小時後,他站起身,準備就這篇文章的內容說得逸趣橫飛,讓人讚同不已。

結果,那不可避免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他還沒有消化,還未將“想要說”的東西吸收。“想要說”形容得很恰當,他隻是“想要”而已。他試著要宣泄自己,而其中並沒有什麼內涵,他的整個儀態和音調明顯地顯露出這一點。如此這般,他又怎能期望聽眾比他自己更加感動呢?他不斷地提到那篇文章,說作者如何如何去說。在他演講的整個過程之中,《弗貝雜誌》讓我們印象深刻,遺憾的是傑克遜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太少了。

他演講完畢,老師說:“傑克遜先生,我們對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感興趣,他不在我們眼前,我們也見不著他。可是,我們卻對你和你的意見很有興趣。告訴我們,你個人想的是什麼,不要談論別人說的是什麼。要把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在演講裏,下星期請再講講同樣的話題好嗎?把這篇文章再讀一遍,問問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如果是,以你自己的觀察經驗來陳述你所同意的東西;如果不是,請告訴我們為什麼。將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起點,以此展開你自己的演講。”

傑克遜先生把這篇文章重讀以後,認為自己一點也不同意其中的觀點。他從記憶裏搜索例證來證明自己不同的觀點,他以自己身為銀行主管的經曆來詳盡推演、擴展自己的意念。下星期他回來時所做的演講就充滿了根據他自身背景所得的信念。他給我們的不再是重新加熱的雜誌文章,而是自己礦場裏的礦石,自己鑄幣廠裏鑄製的錢幣。我且讓你自己去想,哪一場演講能給班上同學更強烈的衝擊?

(二)從自己的背景中找題目

有一次,有人請我們的教師在小紙條上寫下他們認為初學演講者所碰到的最大問題。經過統計之後發現,“引導初學者選擇適當的題目演講”,是我們上課初期最常碰到的問題。

什麼才是適當的題目呢?假使你曾經具有這種生活經曆和體驗,經由經驗和省思而使之成為你的思想,你便可以確定某個題目是否適合你。怎樣去尋找題目呢?深入自己的記憶裏,從自己的背景中去搜尋生命中那些有意義並給你留下鮮明印象的事情。數年前,我們根據能夠吸引聽眾注意的題目做了一番調查,發現最為聽眾欣賞的題目都與某些特定的個人背景有關,例如:

一是早年成長的曆程。與家庭、童年回憶、學校生活有關的題目,一定會吸引他人的注意。因為別人在成長的環境裏如何麵對並克服阻礙的經過,最能引起我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