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 冷 溶
在新中國成立63周年和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當代中國研究所編撰的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以下簡稱《國史稿》)出版了。出版這套書是理論界長期以來的期望,是幾代學者努力的結果。這套書記錄了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這35年的曆史,反映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曆程。它的出版,對於係統學習研究新中國的曆史,宣傳新中國的輝煌成就,總結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經驗,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重要意義。
重視用黨的曆史來教育人民,是我們黨的一個特點和優勢。新時期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了黨和國家的一係列重要文獻,編寫了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年譜傳記;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了黨史一卷、二卷和《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現在當代中國研究所又編撰了這部《國史稿》,這樣就把我們黨成立以來長期奮鬥的曆史,以及取得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全麵、係統地反映出來了。這部《國史稿》,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成果,為深入開展黨史、國史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
讀這部《國史稿》,我感到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國史特點突出。該書內容豐富,領域寬廣,不但涵蓋了內政、外交、國防,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涉及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而且對科技、教育、文藝、衛生、體育、民族宗教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業,都作了全麵闡述,向人們展示了新中國發展的全貌。二是曆史線索清晰。全書邏輯嚴謹,每一卷的引言、章節、條目和結束語的編排,都經過精心設計,條分縷析,對新中國曆史發展的脈絡線索反映得很清楚。三是文風清新樸實。全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曆史,文字精練、平實、流暢,用事實說話,材料取舍恰當,史料翔實而不煩瑣,所作的分析和闡述準確深刻,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可讀性很強。
通過學習這套書,我有幾點感受和認識。
第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走過了很不平坦的道路,一路走來很不容易。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麵臨的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能不能保住勝利果實,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這些都是重大考驗。經過黨和人民的努力,我們走過來了。接著,我們又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能不能在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家成功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這又是一個重大考驗。經過黨和人民的努力,我們也走過來了。進入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我們麵臨新的任務和考驗。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來說,如何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一項嶄新的曆史性課題。我們沒有任何經驗,也沒有任何現成的答案。但經過艱辛探索,曆經曲折,我們還是走過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但我們最終經受住了挫折,仍然走過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實現了偉大的曆史轉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輝煌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展現出光明前景。讀這部《國史稿》,我們深深地感到,一定要倍加珍惜這段曆史,從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黨和人民艱苦創業的曆史實踐中,吸取強大精神力量,激勵我們不斷奮發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