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貫通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一部權威的新中國史(1 /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李捷

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用什麼樣的立場和觀點來解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曆史,解讀這兩大曆史階段的聯係與區別,始終是這一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研究的重大問題。

最近,習近平同誌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係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雖然這兩個曆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他特別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前不久經中央批準、由人民出版社和當代中國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體現的正是這樣的指導思想。編著這部長達150萬字的權威國史專著,曆時二十載,凝聚著幾代國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它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突出體現了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是迄今為止中國曆史上最輝煌最壯麗的篇章。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不懈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相繼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做主新社會的曆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性轉變,確立社會主義根本製度,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通過大規模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我國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擺脫了“一窮二白”的落後麵貌。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後,我們黨重新恢複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決策實行改革開放,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部國史稿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新中國曆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充分展示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曆史成就,充分展示出三大曆史性變化給中國社會、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帶來的嶄新麵貌,充分展示出中國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對世界和平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

第二,突出體現了新中國發展曆程中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取得的理論成果。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並以此為基礎通過推進改革開放,使國家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曆史性的跨越。積累的最為寶貴的經驗和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論成果,就是在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通過作者的闡述,讀者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製度的來之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更加深切地領悟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的道理。與此同時,新中國前30年的曆程,是在艱辛探索中走過的。這部史稿在充分展示成就的同時,做到了不回避曲折和錯誤,不僅實事求是地寫出了犯錯誤的過程,還深入地分析了犯錯誤的曆史背景和原因,並且寫出了中國共產黨自己糾正錯誤的曆史過程,力求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