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以樹的姿態出現(1 / 2)

“俞敏洪語錄”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在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活著死了都有用,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

“俞敏洪創造”現在,俞敏洪是年青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學子心中,他是指路的明燈,在創業者心目中,他是學習的榜樣。美國《時代周刊》把俞敏洪稱之為“偶像級的,就像小熊維尼或米奇之於迪斯尼”。

為什麼俞敏洪會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度?看看俞敏洪的成就就不難理解了:

俞敏洪擁有“留學教父”、“中國最富有的教師”等多個稱呼,他創辦了“新東方”這個中國目前最大的英語培訓機構,大約有高達70%的留學生是在俞敏洪的引導下走向了世界各地,十幾年來,新東方幫助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實現了出國夢,眾多莘莘學子在這裏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很多國際金融機構裏都有他的學生,以至於在新東方上市時,和各大國際金融機構的談判幾乎沒有費什麼周折,因為談判對手很多都是從新東方走出去的。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目前在全球擁有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天津、南京、成都、重慶、沈陽、深圳、長沙、濟南、哈爾濱、襄樊、太原以及北美的多倫多、蒙特利爾等地的十八所新東方學校,兩家專業研究機構,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業務涵蓋教育研發、圖書雜誌出版、在線教育、教學軟件開發、文書寫作、留學谘詢等多個領域。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於2006年9月7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教育機構。新東方還斥資數億元在中關村的核心地帶購買了自己的新東方教育大廈。

有人評價說:“在中國,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像新東方這樣,站在幾十萬青年命運的轉折點上,站在東西方交流的轉折點上,對中國社會進步發揮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但是,十幾年前的俞敏洪並沒有這樣的引人注目,他隻是一個站在大街上都不會有人斜眼瞟一下的普通人,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的確,俞敏洪出身貧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階層。他初中畢業後就失去了上高中的機會,回到村裏學開手扶拖拉機,一次偶然的機會,才使俞敏洪有機會走進了高中的課堂。那時他的夢想就是能夠考上家鄉的一所師範院校,變成令人羨慕的“公家人”,以擺脫農村“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勞動。在今天這個開放的年代,這樣的想法看來是那樣的可笑那樣的迂腐,但是在那個年代卻是無數農家子弟最大的夢想。

不過可惜的是,在高考這道坎麵前,俞敏洪和在創業道路上同樣光彩照人的馬雲有一拚,他同樣是連著三年高考都名落孫山之外,在高考失利的時候,他回到村裏開拖拉機、插秧、割稻,甚至到村裏的學校代課,命中注定俞敏洪也需要在“麵朝黃土背朝天”中終老自己的一生了。

但是俞敏洪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開明的偉大的母親,這位偉大的母親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貧困,而讓兒子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他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她最終用三條魚的代價為兒子換來了一次高中複讀的機會,最終將自己的兒子送進了大學的課堂,而且是中國最有名的北京大學。

進入中國最著名學府的俞敏洪在大學裏並沒有找到自己想象中的樂土,北京大學裏集中了全國的精英,而從鄉下走進北大的俞敏洪,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不會吹拉彈唱,不會琴棋書畫,甚至連普通話都帶著濃重的“江蘇味”。

甚至進入宿舍的第一天,俞敏洪就遇到到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看到同宿舍的一位同學躺在床上看《第三帝國的興亡》,俞敏洪就覺得很奇怪:咦,難道大學還要看這樣的書嗎?結果那個同學抬頭瞟了俞敏洪一眼,那眼睛裏是白眼珠多黑眼珠少,滿眼的不屑,這一眼,給俞敏洪深刻的印象。在這座中國的最高學府裏,俞敏洪第一次深刻的理解了劉姥姥走進榮國府時的心情。

俞敏洪畢業後留校任教,周圍的同學都出國留學,喝洋墨水去了。俞敏洪隻想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教師,但是卻被妻子罵為“窩囊廢”:別人都出去了,為什麼你就出不去呢?為了在妻子麵前抬起頭,俞敏洪拚了命也要出國。為湊夠出國留學的經費,他到民辦的培訓機構教授英語,但是卻被校風嚴謹的北京大學除名。

可以說,俞敏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人,身上讓人看不出一絲一毫成功的潛質。但是,俞敏洪卻成為了中國大名鼎鼎的“留學教父”,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的老師”。從一個並不順利的人走到今天輝煌的高度,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俞敏洪不願做一顆任人踐踏的小草,他要做一顆頂天立地的大樹!

“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產生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的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活著死了都有用。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