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揉麵團”和建設團隊(1 / 2)

“俞敏洪語錄”開始的時候,團隊就像麵粉,一拍就會散。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往裏麵加水,揉啊揉啊,慢慢地就會成為麵團,就很難散了,甚至越揉越黏,到最後這個團隊就分不開了。

“俞敏洪創造”三國時期,劉備無論是從實力,還是從人員上,都無法和曹操、孫權相提並論,甚至無法和當時的大多數諸侯相比。但是,各方麵都不占優勢的劉備,卻最終占據荊楚,雄踞巴蜀,建立了蜀國。

劉備能夠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劉備擁有一個出色的團結的團隊。劉備手下武有關張趙馬黃,文有臥龍鳳雛,正是這股團結一致的力量,使劉備獲得了成功。

但是劉備團隊並不是一點矛盾也沒有,但是劉備能夠很好地將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使大家都能夠齊心協力做事。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關羽張飛見諸葛亮年輕,便有了幾分輕視,劉備從中多方調解,經過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之後,才使關張對諸葛亮再無輕視之意。馬超剛投奔劉備之時,心高氣傲的關羽不服氣,多次要入川與馬超比個高低。又是劉備從中多方調和,勸說關羽以荊州大業為重,避免了一場內部鬥爭。

正是由於劉備能夠將團隊建設放在第一位,所以才有了蜀國的強大。

如果我們將俞敏洪和劉備做一個比較,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的性格都比較寬宏大量,都能夠以團隊為重,最終使自己的事業不斷往前發展。

新東方開始的時候是俞敏洪的個人事業,但是隨著這個“雪球”越滾越大,團隊建設事情就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各種利益糾紛都出來了,內部矛盾開始顯現。

俞敏洪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揉麵團”,這一點倒和劉備有幾分相像。“揉麵團”的秘訣是“麵多兌水,水多兌麵”,他和劉備一樣,“兌”得是“人情加利益”。

俞敏洪曾經對《三國演義》很著迷,他專門思考過劉備為什麼能夠稱霸一方,他發現,劉備之所以能夠最後獲得成功,是因為他最重人情,用人情來聚集人才。劉備有一句話很有名:“妻妾如衣袖,兄弟如手足”,由此足見劉備對於人情的看重。長阪坡趙子龍七進七出,救出了幼主阿鬥,劉備第一反應不是關心自己的孩子,而是將阿鬥往地下一扔,反而對子龍是關心備至:“為了這豎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這一舉動把趙雲感動得感激涕零:“主公……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由此可見劉備在人情上下的功夫,所以手下對於劉備都忠心耿耿,最終建立了蜀漢。

最初,俞敏洪是用“人情加利益”來“揉和”自己的團隊。他將徐小平、王強等好友從美國拉回來,將自己的事業一份為五,徐小平負責留學谘詢,王強負責基礎英語培訓,杜子華負責英語聽說培訓,包凡一負責出版,何慶全負責寫作。可以說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頗有點“大碗吃酒,大碗吃肉”的作風。他曾經總結過自己的“用人之道”:

我幹新東方,在利益和人情之間找平衡點,利益放第一位,我給你的利益超過其他地方給你的利益,你就下來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因為我當時意識到隻有手下有老師就什麼都行。第二,給你利益的情況下,在給你人情,你就會很舒服,就不會到別的地方去了。當時,我的人情比較低級,就是請老師吃飯,喝酒,出去玩。

但是隨著新東方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吃多吃少的問題就開始凸顯出來了,紛爭、矛盾、衝突、攻伐開始了。僅僅用“人情”已經無法“揉”好這塊麵團。為外界津津樂道的“新東方三駕馬車”之一的王強多次提出要辭職,而另一駕“馬車”副校長徐小平也支持王強。“人情大於天”,但是在“利益”麵前,人情顯得是這樣蒼白和無力。

俞敏洪曾經反思過:“當時我的‘人情’比較低級,就是請客吃飯、喝酒、出去玩兒。我們是哥們,我們是兄弟。我當時就是在這個淺層次上,用利益和人情調整關係的,還沒有走到調整王強、徐小平這類人物關係深層次的路子上去。”

“麵團”中除了“人情和利益”,該加入新的東西了。

麵對內戰紛紜的局麵,經過長期的博弈,新東方建立了新的薪酬體係和管理體係,建立了期權製度。在這期間,俞敏洪閱讀了好幾十本現代企業管理的書籍和企業家傳記,拜訪各路名師,寫出了新東方企業組織結構、人事製度、薪酬製度等一係列設計文案。俞敏洪深有感觸:“如果沒有什麼製度設計,自己都搞不清什麼方向,說什麼都等於零。”

麵對度過難關的新東方,俞敏洪感慨萬千:“這都是吵出來的,哪裏能夠說得服?其實很簡單,任何一個個國家的製度化,都是一個不斷的互相摩擦最後健全、再摩擦再健全、螺旋上升的過程。公司也是一模一樣。規律都是相互爭、相互吵,最後吵到不可開交的地步,然後產生規矩,很少有機構說我把規矩全定好了,任何東西都可以放進去,不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