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要有一種企業歸屬感(1 / 2)

“俞敏洪語錄”成為新東方老師的前提必須是認同新東方精神。

“俞敏洪創造”2007年,一部名叫《士兵突擊》的軍旅劇火爆熒屏。劇中鋼七連“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感染了諸多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

什麼是“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老A隊長袁朗要挖許三多,許三多告訴他:“我是鋼七連第4956個兵。”

老A選拔時,高城要給馬小帥放水,馬小帥說:“七連的人不幹這種事!別以為我來七連沒幾天,就長不出七連的骨頭。”

鋼七連是個什麼樣子的連隊?鋼七連有5000人,其中1104人為國捐軀。建連50餘年,番號幾經改變,鋼七連曾經幾乎全連陣亡,差點被取消番號,被全連人掩護的3名列兵卻九死一生地歸來。他們帶回107名烈士的遺願在這3個平均年齡17歲的年輕人身上重建鋼七連,從此鋼七連就永遠和他們的烈士活在一起了。有的連因為某為戰鬥英雄而驕傲,有的連因為出了將軍而驕傲,鋼七連的驕傲是軍人中最神聖的一種,鋼七連因為上百次戰役中戰死沙場的英烈而驕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鋼七連的人是活在烈士的希望與榮譽之間的,不拋棄,不放棄,就是鋼七連。

鋼七連的精神在那首沒有曲子的連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就是鋼七連那首沒有曲子的連歌:

一聲霹靂一把劍,

一群猛虎鋼七連;

鋼鐵的意誌鋼鐵漢,

鐵血衛國保家園。

殺聲嚇破敵人膽,

百戰百勝美名傳。

攻必克,守必堅,

踏敵屍骨唱凱旋。

鋼七連的精神與傳統使這部電視劇蕩氣回腸,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和高度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一天是七連人,終身都帶著七連的印記,即使七連最後改編了,在形式上不存在了,也沒有任何人忘記自己曾是七連人,依然充滿了勇氣和信心地“活得和以前一樣認真”。於是,這裏有了史今,有了伍六一,有了許三多。成才遺忘了七連精神,被退回去“找到這些枝枝蔓蔓”,最後,終於成為了最有前途的成才。優秀的鋼七連造就了這些優秀的兵,而這些兵也讓七連精神永不磨滅。

鋼七連的精神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就是企業歸屬感的重要性。共同一致、彼此共鳴的態度、意誌,能夠極大的鼓蕩全體人員的幹勁;認同一種精神,一個集體才能夠煥發無窮的戰鬥力,才能夠成為一個戰無不勝的群體。

老師是新東方的核心競爭力,老師隻有認同一種精神,才能夠煥發出自己的最大的熱情和活力來激勵學生,才能夠迸發出最大的能量。所以,俞敏洪堅持認為:“成為新東方老師的前提條件必須是認同新東方精神。”

俞敏洪曾經用一個故事來詮釋新東方的精神。這個故事的由來還有點小插曲。2000年,鋒芒畢露的錢永強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到了新東方,一貫堅持“耶魯標準和眼光”的他開始挑新東方的“刺”。新東方文化成了他的一個話題。錢永強認為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哲學,而新東方“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不能算是哲學,隻能算是一句口號。

俞敏洪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如果自己的團隊中有人不認同新東方精神,甚至否定新東方精神,以後的合作恐怕就會打個折扣。所以,有必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認識到新東方精神,這樣才能夠為新東方精神所感召,願意為新東方的事業奮鬥。於是有了俞敏洪的這個故事: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條路,一下雨,這條路就被水衝出一條溝,這條路不寬不窄,中間必須墊一塊磚頭,你才能走過去。不墊磚頭,你就過不去,有時候你一怕,很容易就掉到溝裏去了。所以,每次下雨的時候,我都要撿一塊磚頭,墊在溝中間,來往行人方便多了。新東方就是這麼一塊磚頭,使得每一個學生,在他奮鬥最艱難的時候,最疲憊的時候,我們給他墊一塊磚頭,他不至於掉到溝裏去。我們就是這塊磚頭,這塊墊腳石,讓他們可以順利地跨過這個溝坎。新東方確確實實幫助過無數學生跨過這個溝坎,給了他們力量,給了他們知識,給了他們方向,做到這一步也就夠了。我不要在雨中給他一架直升機,讓他飛到陽光燦爛的地方去。我隻要在這泥濘裏,給他墊一塊磚頭。如果新東方起到這樣的作用,我就滿足了。如果學生回過頭來看,新東方確實給他在泥濘道路上行走的時候,在他過溝坎的時候墊過一塊磚頭,沒有讓他摔倒,繼續往前走,我覺得新東方就可以滿足了。”

在俞敏洪看來,“新東方精神”就是一塊泥濘道路上的磚頭,一塊墊腳石。認同了這個理念,就認同了新東方。

俞敏洪不僅通過這種講故事的方法來詮釋什麼叫做新東方精神,還通過一些製度來強化員工對於新東方精神的理解。在新東方,每年要至少召開三次培訓大會,所有老師都要上台闡述自己對於新東方精神與理念的理解和感悟,新東方還會給老師發許多有關奮鬥、理想、勞動的書籍,例如英國偉大的教育家、現代成功學的開創者塞繆爾·斯邁爾斯的傳世名著《品德的力量》,要求寫讀後感,讀後感寫得不好或者不寫都要扣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