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生,可能要交很多朋友,在這些人中,不知有沒有你的“死黨”。其實,多數朋友隻是普通朋友,真正可稱為“死黨”的朋友並不多。
但在生活中我們也常發現,一些“死黨”到後來還是散了,有的是“緣盡情了”式的散,有的則是“不歡而散”式的散,無論怎麼散,就是散了。
人能有“死黨”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卻又非常可惜。
而“死黨”一散,尤其那種“不歡而散”的散,要再重新組“黨”是相當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無再見麵的可能。
人一輩子都不斷在結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我認為好朋友要“保持距離”。
這話聽起來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應該常聚首,保持距離不就疏遠了嗎?
問題就出在“常聚首”上,很多“死黨”就是因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為什麼呢?
人之所以會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感覺,之所以會有“死黨”的產生,是因為彼此的氣質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為好朋友,這個現象無論是異性或同性都一樣。但再怎麼相互吸引,雙方還是會有些差異的,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當二人的蜜月期一過,便無可避免的要接觸彼此的差異,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到最後成為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背後的挑剔、批評,然後結束友誼。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類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棟房子的房客成為朋友,後來因為對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認為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於是憤而搬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再來往過。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與其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
人說夫妻要“相敬如賓”,如此自然可以琴瑟和諧,但因為夫妻太過接近,要彼此相敬如賓實在很不容易。其實朋友之間也要“相敬如賓”,而要“相敬如賓”,“保持距離”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謂“保持距離”?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太過親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說,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保持距離的。
能“保持距離”就會產生“禮”,尊重對方,這禮便是防止對方碰撞而產生傷害的“海綿”。
有時太過保持距離也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經濟社會,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對方,因此對好朋友,也要打打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碰麵吃吃飯,聊一聊,否則就會從“好朋友”變成“朋友”,最後變成“隻是認識”。
也許你會說,“好朋友”就應該同穿一條褲子,彼此無私。
能這樣想很好,表示你是個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但問題是,人的心是很複雜的,你能這麼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這麼想;到最後,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況,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緒上的變化,有時連你自己都不能掌握。
距離產生美,距離留住友誼。為了你的人生不再寂寞孤單,你要與你的好朋友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