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1.走自己的路要執著(1 / 1)

西方有位哲學家講:存在即是合理的。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隻要是符合內外一致規律的事物,應該就是合理的。既然是合理的,那麼就應該不為外界所左右。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

一、人要有一定之規

走自己的路,就是要有主見,有主見,就是要不輕易被別人說法所左右。

有個寓言,講的是爺孫倆騎不騎驢都錯了的故事,聽起來頗有趣,也讓人深思。故事說,爺孫倆騎驢外出,開始爺爺坐在驢上,孫子徒步,這時遇見幾個少年,他們立即指責這位“爺爺”,怎麼隻圖自己享受,讓自己那麼小的孫子走路。爺爺一想也對,孩子那麼小,是不宜辛苦跋涉。於是爺爺下驢,換孫子坐上去。

孫子坐上去還沒一會,又遇見幾個年紀大的人,他們異口同聲地責備驢上的那個小孩怎麼能夠讓自己胡子已經花白了的爺爺走路,自己卻悠哉遊哉地安享快樂呢!這孫子一想,也覺自己不對,自己年紀輕輕的,卻讓爺爺勞累,真是過意不去。這孫子也從驢上下來,他們幹脆兩人都不騎驢,一起徒步趕路。

沒走一會兒,又遇見幾個人,他們嘲笑說,這爺孫倆真是糊塗,拿著坐騎不用,白白用腳趕路,真是蠢笨如驢。這爺孫倆想了一想,不無道理。怎麼能讓人走路,卻讓天生馱物的畜牲閑著呢!

於是這爺孫倆全騎上驢去,還沒走上幾步遠,又遇見一群人,他們又批評道,你看這爺孫倆像不像話,兩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驢壓死了嗎?畜牲雖是畜牲,好歹也是條命啊!這爺孫倆一聽,也覺對方沒有說錯,他們又下來徒步。可是這下他們犯難了,不知所措。

事實上,他們完全沒必要受別人言行左右。怎麼騎,都是有道理的。自己掌握去吧!

二、及早找到過錯的症結

如果不找到真正的錯誤的症結,那就勢必要重蹈覆轍。

一個猶太人養了一群雞。一天,他急急忙忙跑來找拉比說:“拉比,我的雞得了雞瘟,已經死了一半。”

“你給它們吃什麼?”

“大麥。”

“你應該給它們吃小麥!”

第二天早上,這猶太人又氣喘籲籲地跑來了:“拉比,又有五十隻雞病死了。”

“你給它們喝什麼了?”

“冷水。”

“唉,你應該給它們喝熱水!”

兩天之後,那猶太人又來說:“拉比,現在我就剩下十隻雞了!”

“你給它們喝的水從哪兒弄來的?”

“從井裏呀!”

“你應該給它們喝泉水!”

不久,這位猶太人又帶來了最新消息:“拉比,我的最後一隻雞也死了。”

“呀呀呀,”拉比歎息道,“這太可惜了。我還有許多很好的建議還沒來得及向你提呢!”

可見,一味聽別人的卻不一定正確。好為人師是許多人的通病,但卻往往是瞎子領瞎子。不要急切下任何斷言,寧可多聽、多了解,答案其實就在說者的口中。

三、盲從就是丟失自我

盲從別人,就會失去了獨立的自我,其結果,無異於減損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並對自己的事情無補。

有一個人帶了一些雞蛋在市場販賣,他在一張紙上寫道:“新鮮雞蛋在此銷售”。

有一個人過來對他說:“老兄,何必加‘新鮮’兩個字,難道你賣的雞蛋不新鮮嗎?”他想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鮮”兩字塗掉了。

不久,又有一個人對他說:“為什麼要加‘在此’呢?你不在這裏賣,還會去哪兒賣?”他也覺得有道理,又把“在此”塗掉了。

一會兒,一個老太太過來對他說:“‘銷售’二個字是多餘的,不是賣的,難道會是送的嗎?”他又把“銷售”擦掉了。

這時來了一個人,對他說:“你真是多此一舉,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雞蛋,何必寫上‘雞蛋’兩個字呢?”

結果所有的字全都塗掉了,但是他所賣的雞蛋,反而不如以前的多。

爺孫騎驢、眾人評畫、猶太人養雞以及上麵這則賣蛋的故事,都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理:有時我們做事,不要受別人所左右,否則會適得其反。《中庸》講“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見,隻要是符合內外一致的規律,就盡管甩開膀子幹就是了。不然的話,就會畏首畏尾,人生將毫無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