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9.具備走鋼絲繩與拿平衡木的本事(1 / 2)

大家都見過走鋼絲繩和平衡木吧!至少在電視裏麵或畫麵上見過。走鋼絲繩,一定要掌握好平衡,處理好力量均衡的關係。不然,就會從鋼絲繩上掉下來。

一、說說史厭的計策

“史厭的計策”,聽起來名字怪怪的。“史厭”是一個人名,因為他的計策實在是和“中庸”學宣傳的主旨太相關,因此我們不得不在這裏提到他。

《戰國策》記載:秦國有一次向周天子提出要借路去攻打韓國。周天子擔心答應秦國這一要求後,會同韓國關係惡化;如果不答應秦國這一要求,會惹惱強大的秦國。正在周天子左右為難之際,有一名叫史厭的大臣,便給他出了個主意:“您可以派使臣去對韓國說:‘秦國敢於穿越周境來進攻韓國,是因為相信我們。韓國如果割讓給我們一塊土地,同時又派遣重要的使臣到楚國去求援,秦國必定猶豫不決,不信任我們了,這樣就不會再進攻韓國。’然後,您再派使臣去對秦國說:‘韓國一定要將土地送給我們,目的就是為了使秦國對我們產生懷疑,但我們又不敢不接受。’秦國沒有理由要我們不接受土地。這樣一來,我們既從韓國獲得了土地,同時也依然與秦國保持友好的關係。”

周天子在強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史厭的計策確為絕妙,破解了不是得罪秦,就是得罪韓這一難題,還得到了韓國送來的一片土地。史厭這種考慮兩端的做法,實在是妙不可言。能在鋼絲繩上跳出這種舞蹈的人,真可以說是行中庸之道的高手。

二、是非難斷時要折中

春秋無義戰,像這樣的事例,在當時實在是太多了。楚懷王死時,楚太子在齊國為人質,現在要回國繼承君位。齊王乘機要挾楚國獻出東部五百裏土地,方可放回太子。太子退下,向慎子求教。慎子說:“先答應齊國的要求,餘下的事以後再說。”

太子回國即了君位,這就是楚襄王。這時,齊國派人找上門來,向楚國索要先前答應的五百裏土地。襄王很為難,又向慎子討主意。慎子回答說:“請召集群臣共同商量對策。”子良進來,說:“過去答應了,現在不給,是不講信用。應當先給,然後再攻齲給他,表明我們說話算數;攻打他,證明我們武力強大。”子良退出,昭常進來,說:“楚國所以稱為萬乘(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是因為地盤廣大。如今割去東部五百裏地方,楚國就去了一半,有萬乘之名而無萬乘之實,這怎麼可以呢?堅決不能給!我請求去為大王守土盡責。”昭常退出,景鯉進來,也說不同意給,並提請派人向秦國求救。

景鯉退出,慎子才進來。楚王把子良、昭常、景鯉三人的話轉告給他,並且說:“眾說紛紜,我將何所適從?”慎子從容地說:“誰的都聽。”楚王立刻拉下臉來,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慎子說:“臣請用事實驗證他們的說法都是對的。”楚王看他誠心誠意,並不是在開玩笑。於是就委派子良到齊國去獻地,又派遣昭常守衛所獻之地,再讓景鯉向秦求救。一切都按既定方針行事。

子良到了齊國,齊國派兵去楚東部接管地盤。昭常不給,說:“我奉王命守土盡責,決心與國土共存亡。如果你們一定要想得到這塊土地,那麼我將傾注所有的力量,上至六十歲的老人,下至三尺高的兒童,組成三十萬大軍,與齊軍相周旋。”齊王責備子良耍花招。子良說:“楚王命令授予齊國土地,昭常不給,請大王攻打好了。”齊王果然大舉興兵,攻打楚國的東地。齊軍正要跨過疆界,秦國出動五十萬大軍兵臨齊國。齊王害怕後方有失,就收兵回齊,並派使者去秦國求和,齊國的兵患才得以解除,楚國的東地也就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