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0.勇於承認錯誤反而能夠保全自己(1 / 1)

通常情況下,我們總喜歡批評他人,卻不喜歡受人批評。但我們都會有做錯的時候,大多數人都為了保全麵子而不願承認這一點。一旦他們承認自己錯了,就擔心別人會小看自己。可事實卻正好相反,你犯了錯誤,承認了它,並願意改正它,你的麵子非但不受任何損害,而且還能在一定意義上獲得更多的保全。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當別人犯了錯誤時,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承認並且加以改正。可是一旦自己犯了錯誤,很多人就會犯嘀咕:難道要我承認我不如別人嗎?於是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犯了錯誤。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障礙,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而觀點有時確實是對立的,於是留下了埋怨,不滿和爭執,甚至影響人際往來。他們不知道,有時候,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放棄自己的意見,反而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人們往往有一種本能意識,遇事喜歡為自己辯護、為自己開脫。真正地達到知過能改並不容易,其首要原因是虛榮心在作祟。總是認為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不錯,很少有失誤發生,久而久之,自然養成了“一貫正確”的意識,一旦真的出現過錯,則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出於對麵子的維護,人們會找理由開脫,或者幹脆將過錯掩蓋起來。

知過能改是一種積極向上、積極進娶謙虛、好學的人生態度。隻有當你真正認識到它的積極作用的時候,才可能身體力行地去聞聽別人的善意勸解,才可能真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而不至於為了一點麵子去嫉恨和報複指出自己過錯的人。

有時候,人們總是把犯錯誤看成是某種失敗,不願麵對失敗與不肯承認失敗同樣糟糕,其實,若能把失敗當成人生必修的功課,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失敗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大多是一些痛苦的經驗,甚至讓美麗的人生受到重創。不過,一生順利未曾犯過錯誤,未嚐過失敗滋味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失敗,隻是程度輕重的差別而已。

請看看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他在1912年總統競選演說時是怎樣聰明地改變自己的主張的?那時他在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的集會上,向一些當地人發表了一篇演講,當他在這篇演講中說到女子也應當踴躍參加選舉時,聽眾中忽然有人大聲喊道:“先生!這句話和你五年前的意見不是大相徑庭了嗎?”羅斯福立刻很聰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嗎,五年前我確實另有一種主張的,現在我已深悟我那時的主張是不對的了!”

他這簡短的幾句話,連“但是”“假使”等字眼都沒有用,然而話中卻充滿了坦白、忠實、誠懇、親切的意味,不但使那位問話的人獲得了滿意的答複,就是其他的聽眾們也絲毫察覺不出他有過什麼不安的情緒。

批評針對的往往是缺點、短處、不足……無論是誰,被人指出缺陷之處,總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曆。自作聰明者更是不喜歡遭人批評,他們甚至會認為批評者不懷好意,是瞧不起自己,因而他們對待批評的做法往往是置之不理或加以反駁。無論怎樣,就是不讓批評損壞了自己的尊嚴與形象。

有一則寓言講述了一個自作聰明的典型。一棵長得高大挺拔的樹非常欣賞自己的身材,並引以為傲。有一天,一隻啄木鳥停在樹上,它聽到樹幹裏有許多小蟲啃噬的雜音,便用長喙在樹幹上啄一個洞,準備將小蟲一一吃掉。這棵大樹非常生氣,它不能忍受美麗的枝幹被啄出一個一個的洞,便開口責罵啄木鳥,並把它趕走了。於是小蟲在樹幹裏長大並生了更多的小蟲,它們不斷地啃噬著樹幹,逐漸把它吃空了。有一天,刮起一陣強風,這棵大樹便被攔腰折斷了。

生活中的批評就像故事中的啄木鳥。它會給你除去身上的“小蟲”,這似乎使我們非常不暢快,但這些不快卻會成為對我們最大的幫助。為了使你更健康,你必須忍耐暫時的不快,而不要去理會誰更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