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玩轉貪官,工頭騙暈田書記(1)(1 / 2)

按照當今的“遊戲規則”,隻有包工頭賄賂縣官,哪有縣官去賄賂包工頭的?這不是小說《官場現形記》的情節,而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當然,前提得是:縣官想找靠山,包工頭又是“中組部處長”。一個農村包工頭搖身一變成了“中央組織部處長”,並接收了地方官員47萬元的賄賂,聽起來仿佛是天方夜譚,但在現實中確實發生了,而且這個縣官還是大名鼎鼎的“四川第一貪”。

2006年7月5日,被稱為“四川第一貪”的四川省犍為縣原縣委書記田玉飛,因受賄1859萬餘元和1330萬餘元巨額財產來源不明,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在案件調查審理期間,田玉飛交代曾向中組部處長杜太平行賄近50萬元。田玉飛的舉報引起中紀委的高度重視,但是調查證實,中組部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處長杜太平。北京市公安局隨即立案,並很快將假冒中組部處長的包工頭杜太平抓獲。2007年9月26日,北京市二中院以招搖撞騙罪終審判決杜太平有期徒刑6年。

尋找靠山,包工頭自封“中組部處長”

49歲的杜太平是四川省儀隴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初中文化水平,人比較聰明,就是為人不太踏實,喜好吹噓。初中畢業後,杜太平沒有繼續上學而是開始工作掙錢養家,他先後在當地的旅行社和鎮電影隊工作。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發展,建築行業行情看漲,杜太平見建築業油水豐厚便轉入建築公司工作。

四川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省,而技術含量不高的建築施工隊便成為出外打工農民們的首眩1988年,剛到而立之年的杜太平懷揣著掙大錢的夢想組建了一個小建築施工隊來到北京發展,成為儀隴縣當時北上淘金的領頭羊之一。客觀地講,當年的杜太平做事確實有幾分魄力,僅僅因為簡單的發財夢便領著一小隊人馬闖蕩京城。事實證明,還真讓他闖出了“名堂”。

杜太平的建築隊掛靠在儀隴縣建築公司下,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四川人吃苦耐勞的品質,杜太平的建築隊雖然沒有接到什麼大工程,卻也能接到不少小項目,在偌大的京城也算站穩了腳跟。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杜太平也結識了不少各路朋友。

隨著外出打工的浪潮越演越烈,京城的建築隊也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杜太平感到現在的生意大不如從前,而家中的三個兒女讀書需要一大筆錢,杜太平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

杜太平發現,在嫌官小的“皇城根”下要想混下去,還要混得不錯,沒有靠山是不行的,名頭要越響越好,越大越能唬住人。曾經有不少次,杜太平出去拉工程時,不少單位見他的建築隊不過是從一個小縣城來的,紛紛不屑一顧地回絕了他。

有一次,杜太平和另一個包工頭爭奪一個項目,杜太平自恃自己幹這行的資曆比對方長,自己的建築隊各方麵條件也比對方強,以為勝券在握。結果卻令杜太平跌破眼鏡,對手承包了這個工程。不服的杜太平質問負責人:“你們為什麼把工程給了他?”

負責人一席話差點氣死杜太平:“人家是一個正規的工程隊,由某某部主管,交給他我們放心。”而杜太平早就知道,那家工程隊不過是掛在某某部下麵而已,和某某部沒有直接關係。

吃一塹長一智,杜太平開始到處托關係,想找一家掛靠單位,他希望這個掛靠單位名頭越響越好。幾經周折,1999年杜太平通過關係終於將建築隊掛靠在了“中華愛國主義研究會”下屬的北京特明達科貿公司。北京特明達科貿公司是某部委的三產,這一次的掛靠讓杜太平相當滿意,如同“麻雀變鳳凰”一般,他自認自己成了中央部委的人,四處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

從此,杜太平的名片上開始印上“北京特明達建築公司總經理(正處級)”。杜太平得意地到處發放自己的名片,老鄉們接到他的名片後,都說:“你小子混得不錯啊,都成處級幹部了啊!別忘了照顧兄弟們啊,杜處長!”

杜太平洋洋自得地說:“這算什麼啊。告訴你們吧,現在有人要推薦我到中組部的一家單位工作去。到時候我去了中組部,你們想辦什麼事包在我身上!”老鄉們都崇拜地圍在他身邊,一致恭維他混得最好,最有前途。

從此,在北京的四川人中,有不少人都知道了有個中組部的“杜處長”是四川老鄉,紛紛托人來認識這位“杜處長”,請他出席各種飯局,甚至還有人請他幫忙辦理扶貧貸款的事。

杜太平也知道自己這個“處級幹部”不過是個寄生殼而已,經不起推敲。為了不露出破綻,每次別人請他吃飯時,他都要先問清楚有什麼人參加,如果得知有在國家機關任職的人參加時,他就借口不去。去的時候也特別小心,隻留手機號,絕不發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