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死魂消意未休,借屍還世再籌謀;
憑依舊體翻新局,巧運機心解困憂。”
“凱爾,看這幾句詩,一個充滿謀略與轉機的世界仿佛在眼前徐徐展開。‘借屍還魂”’這一計謀,宛如曆史長河中一顆獨特的明珠,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它打破常規,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利用看似無用或已衰敗的事物,重新創造生機,扭轉乾坤。讓我們深入剖析這一充滿神秘色彩的計謀。”
原文說“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短短數語,道盡借屍還魂的精妙。“有用者,不可借”,世間那些看似強大、有用的事物,往往有其自身的主見與利益訴求,難以被他人輕易借用,為我所用。“不能用者,求借”,而那些看似無用、衰敗、失去活力的事物,卻可能成為我們施展謀略的關鍵。因為它們處於困境,自身無法擺脫現狀,反而更易被我們借助,重新賦予其價值。“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這就如同《易經》中所說,不是我去求幼稚蒙昧的人,而是幼稚蒙昧的人有求於我。在計謀運用中,我們主動尋找那些看似無用的 “屍”,通過我們的智慧與力量,讓其 “還魂”,為我們達成目標服務。
從字麵理解,借屍還魂是指借助已經死亡的人的屍體,讓靈魂重新回歸,使死者複活。在謀略層麵,它是指在麵對困境或機遇時,借助看似已無價值、陷入困境或衰敗的事物、勢力、名號等,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使其為我所用,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事物可以是一個沒落的政權、一個廢棄的計劃、一個失去影響力的品牌等。借屍還魂的核心在於善於發現那些被忽視的資源,通過巧妙的運作,讓其重煥生機,成為推動我們走向成功的助力。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後者,固借屍還魂之意也。凡一切寄兵權於人,而代其攻守者,皆此用也。” 按語進一步闡述了借屍還魂在曆史中的應用場景。在朝代更迭之時,常常會出現各方勢力紛紛擁立已滅亡國家的後代的情況,這本質上就是借屍還魂之計。他們借助這些亡國之後的名號,來凝聚人心,打著恢複舊國的旗號,實則為自己謀取政治利益。在軍事領域,凡是將兵權托付給他人,利用他人來代自己進行攻守的情況,也都有借屍還魂的影子。這體現了借屍還魂這一計謀在政治、軍事等多方麵的廣泛應用,其關鍵在於巧妙利用他人或他物,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曆史長河中的借屍還魂經典如下。”
(一)楚漢相爭,張良扶韓借勢。
秦朝末年,苛政如猛虎肆虐,繁重的賦稅與嚴苛的律法讓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曾經在戰國時期也曾強盛一時的韓國,早已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覆滅。韓國的貴族後裔們,心中滿是對故國的眷戀與複國的渴望,卻苦無機會。張良,這位出身韓國貴族世家的子弟,自幼便目睹了韓國的悲慘覆滅,內心深處早早埋下了複國的種子。他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對著韓國故都的方向暗自垂淚,發誓一定要恢複韓國的榮光。此後,他變賣了家中的財產,四處遊曆,廣交豪傑,隻為尋找能夠幫助他實現複國夢想的力量。
在風起雲湧的反秦浪潮中,張良與劉邦相遇。初次見麵,劉邦身上那股豪爽之氣與不凡的領袖氣質,便讓張良眼前一亮。經過一番交談,張良更是敏銳地察覺到,劉邦雖出身平凡,卻有著超乎常人的遠見卓識與遠大抱負。張良深知,以自己目前的微薄之力,想要實現複國夢想,無異於癡人說夢,必須借助一股強大的外部勢力。於是,他當機立斷,決定追隨劉邦,同時在心中默默謀劃著如何利用劉邦的力量,來實現自己恢複韓國的心願。
張良尋得一個恰當的時機,向劉邦進言。他神色凝重,目光堅定地分析著天下局勢:“沛公,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渴望安定,各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然觀諸多勢力,多為一己之私,難成大業。韓國雖滅,但其百姓對故國仍有深厚情感。若沛公能擁立韓國後裔,必能在韓地深得民心,百姓將如百川歸海般歸附,如此一來,沛公的勢力也將隨之壯大,成就霸業便多了幾分勝算。” 劉邦聽後,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他深知張良所言極是,當下便采納了這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