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農民收入也出現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同比增長8.1%,淨增123元,是1996年來淨增最高的一年,農民增收的渠道更趨多元化,實行種糧補貼、減稅免費和糧食價格的提高、外出打工人數增多,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在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農民消費水平也有了提高,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66元,同比增長12.2%。
(八)社會事業全麵進步
堅持科教興市戰略,精選科技項目,加大科技投入,加強院地、院企合作,全年共獲科技成果24項。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質量全麵提高,普通高校錄取人數創曆史新高。以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為龍頭的文化產業開發勢頭強勁,遠銷了香包,出名了慶陽。隨著國家加大基層基礎衛生事業的建設力度,全市醫療衛生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參加體育競賽和體育運動的人數穩步提高,全市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各級認真落實“兩條保障線”,積極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使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全年發放養老金6918.7萬元,城市低保金2361萬元,農村救濟金613.5萬元。
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04年,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17.03%,比上年提高1.49個百分點。
二、基本特點
2004年,全市經濟運行主要呈現出以下五大特點:
(一)三個階段,“前低後高”
2004年,全市經濟運行明顯表現為以下三個階段:一是低速起步階段。年初,我市經濟運行起步較慢。一季度GDP同比增長9.3%,增幅低於上年同期1.6個百分點,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在全省位次偏後。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3月份分別為7.5%和13.8%,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平穩運行階段。進入4月份後,我市經濟快速攀升,受石油價格上漲因素影響,工業增加值平穩增長,生產總值增幅比第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達到9.7%。三是加速上行階段。下半年,我市經濟進入加速上行階段,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等指標均保持在較高水平,三、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12.9%和12.2%,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從三次產業看,2004年,在氣候、市場、政策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村經濟呈現出較快增長態勢。第二產業由於工業生產的加速增長,對整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三產業由於消費市場趨旺,總體仍呈現較好增長勢頭,全年產業結構繼續保持協調發展。全年我市第一產業增長8.9%,第二產業增長19.74%,其中工業增長為20.75%;第三產業增長為4.62%,其中交通郵電通信業增長9.5%,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增長9.6%,房地產業增長2.7%,金融保險業增長2.4%,社會服務業增長2.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0.9:44.5:34.6調整為21.3:49.3:29.4,二產比重進一步提高。
(三)三大需求,高速增長
投資、消費和出口等三大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從全年實際情況看,三大需求增長強勁,對我市經濟增長拉動明顯。從固定資產投資看,今年我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60億元,達到61.0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6%,總量、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對經濟的貢獻率為16%,拉動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從消費方麵看,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5.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9%。從外貿出口情況看,全市外貿出口總額、出口供貨總值總額均大幅增長,特別是農副產品出口居全省第一位。
(四)三項收入,全麵提升
發展經濟的宗旨和目的是增強財政實力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2004年,我市財政收入和城鄉人民收入均得到了明顯提高,也反映了我市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一是財政收入達到12.4億元,同比增長21.6%,總量及增幅創曆史較高水平。二是城市居民收入達到6250元,同比增長11.6%,在崗職工人年均工資達11137元,同比增長5%。三是農民人均收入:在“三減一補”政策的推進和農產品價格走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農民收入總體上呈快速提高趨勢,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33元,比上年增加123元,增長8.1%,增量和增幅均為近年來新高。
(五)三大優勢,貢獻突出
“一黑一綠一文”已成為我市三大資源優勢。一是由於西峰油田的開發,促使隴東油區效益提升,原油產量突破200萬噸大關,達到208萬噸,淨增22萬噸,同比增長13.1%。石化工業在全部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達到88.43%,占全市GDP總量的36.93%。二是圍繞糧、果、畜、藥、菜、草、薯等農副產品,形成了八大綠色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勢。甘肅慶發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華興土特產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立足資源優勢,生產的玉米精粉、膨化食品、中藥飲片、紫蘇油、脫水蔬菜等產品,已經走出了國門。以驛馬鎮為中心的出口創彙企業已發展到67戶,全市縣縣有出口創彙產品,產品遠銷東歐、北美和東南亞等地,年實現出口產品交貨值1.67億元。三是連續3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將振興經濟與振興文化相結合,經濟的土特產與文化的“土特產品”並舉開發,使慶陽的民俗文化產品走出慶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