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肅州區金塔縣安西縣 ┃
┃ ┃環縣安定區通渭縣臨洮縣漳縣岷縣武都縣成縣永靖縣 ┃
┃ ┃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臨潭縣瑪曲縣夏河縣 ┃
┣━━━━━━━━━━╋━━━━━━━━━━━━━━━━━━━━━━━━━━━━━━━┫
┃ ┃嘉峪關區榆中縣甘穀縣武山縣西峰區正寧縣鎮原縣隴西縣渭源縣康縣 ┃
┃ —0.25—0 ┃ ┃
┃ ┃宕昌縣西和縣禮縣兩當縣徽縣臨夏市I臨夏縣康樂縣舟曲縣碌曲縣 ┃
┣━━━━━━━━━━╋━━━━━━━━━━━━━━━━━━━━━━━━━━━━━━━┫
┃ —l.38—0.25 ┃合水縣寧縣文縣廣河縣卓尼縣迭部縣 ┃
┗━━━━━━━━━━┻━━━━━━━━━━━━━━━━━━━━━━━━━━━━━━━┛
分布在慶陽、定西、甘南、臨夏等經濟欠發達和落後地區。自然條件尚可,但在發展中落後了,這部分地區需要政府關注加快發展。(4)經濟地位顯著下降的區域共有6個,慶陽和甘南各占2席,隴南、臨夏各占1席,這些區域主要是原有主要工業企業因多種原因停產或關閉。合水、寧縣工業基礎薄弱,且原有的工業停產或下滑;卓尼縣、迭部縣森林采伐工業也已停產。三、區域經濟差異成因分析
(一)自然地理條件、區位因素
自然地理條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發達的地區,如蘭州作為省會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技術、人才、信息密集,交通四通八達,區位優勢明顯,是全省人才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金川、玉門、肅北、敦煌、慶城等地依托礦產、旅遊資源優勢,使當地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河西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村經濟發達,特色農業正在加速發展。相反,經濟發展落後的區域,如隴南、定西、臨夏等地,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社會生產生活條件差,長期以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為主,經濟基礎相對較弱,工業化程度低。
(二)經濟結構因素
經濟結構的變動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區域經濟結構層次的高低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為此,我們選取了非農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城鎮化水平、非國有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等4項結構指標,對2003年全省86個區域經濟單元以上4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回歸法對經濟結構層次進行評價(區域評價得分情況略)。通過評價結果我們發現,經濟發達區域的大多數區域經濟結構層次相對較高,經濟欠發達和落後區域的大多數區域經濟結構層次相對較低。因此,經濟發展落後區域要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
(三)市場化程度因素
市場化是指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一係列的體製變革。市場化進程的差距表明了各區域在體製機製方麵的差距,而體製機製方麵的差距是導致各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為了客觀地反映全省各地的市場發育程度,我們選取了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非公有製經濟占GDP的比重、非國有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職工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市場中介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等8項指標,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以上8項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然後按照回歸法求得得分,對全省2003年各地市場發育情況進行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
從結果顯示,蘭州、嘉峪關、酒泉、金昌、白銀等地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發育程度較好,這主要與上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迅速密切相關;相反,甘南、慶陽、定西、臨夏、隴南等市州受地理環境、文化等因素影響,經濟相對封閉,市場化進程滯後,說明由市場化進程差異導致的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是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5甘肅省各市(州)每10萬人擁有的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及文盲率
單位:人
┏━━━━━━┳━━━━━━┳━━━━━━┳━━━━━┳━━━━━┳━━━━━━━━┓
┃ ┃ ┃ ┃ ┃ ┃文盲人口占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