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三線調整工作的主導思想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對國防科技工業進行戰略性重組的曆史契機,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製度創新,把三線調整改造工作由以脫險為主的調整搬遷向優化結構布局和提高效益轉變。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和扶持下,切實減輕調遷企業過重的債務負擔,用政策給予企業扶持,不再規劃新的調遷建設項目。其重點是完成列入“九五”計劃的結轉項目,搞好在建項目的收尾工程及竣工驗收。繼續給予三線調整單位增值稅先征後返的優惠政策,全省新進入的企業有6戶企業。另有老企業改製組建的合資新企業9戶。
截至2003年底,甘肅省三線企業調整項目“雙給”的26個項目(占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規劃274個調整改造項目的9.49%),其中全遷17項,部分搬遷3項,就地改造6項。國家批準概算13.6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3.2億元,竣工各類建築麵積103萬平方米,遷出職工2.4萬人。已竣工驗收17個項目,占調遷項目的65.38%。其中“七五”8項,“八五”9項,“七五”至“九五”期間三線企業分別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為2.724億元,加上“十五”前兩年享受到的1.0個億及2003年可享受的退稅7000萬元,甘肅省三線企業調整期間享受“單給”和“雙給”政策資金4.424億元。同時依據《財政部關於三線企業破產重組及改組改製後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3]163號)的文件精神,完成對天水星火機床廠等企業的改製及其資格認定。經過20年的三線企業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三線調整不僅使一批長期受自然災害威脅和偏遠地理環境製約的三線單位擺脫了險情和困境,從根本上改善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和職工科技人員的生活、科研條件,改變了三線企業交通信息不靈,隊伍不穩的狀況以及運輸成本高,企業辦社會等不平等競爭地位,使調整單位的麵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促進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以較少的增量激活了三線建設的巨大存量,推動了企業組織結構和改組改造和經營機製的轉變,加快了技術升級和軍轉民步伐,拓展了對外開放的渠道。其次,穩定了職工隊伍,科技人員流失現象得到一定遏製。第三,三線建設調整改造是三線人的二次創業,經曆了經濟體製轉型,經濟運行機製轉軌的重大考驗,適應市場能力得到提高。
三、甘肅三線企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甘肅三線企業的現狀
甘肅省共有三線企業94家,針對甘肅三線企業行業的分布狀況,我們共抽選69戶三線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43戶企業為當時的新建企業,當時建成平均投入資金1.37億元;26戶為當時的遷建企業,當時建成平均投入資金2361萬元。主要分布在電子、水電、航空、航天、建材、印刷、機電、冶金、機械、醫藥、儀器、儀表等行業。69戶企業按行業歸屬劃分,中央屬企業21戶,占47.8%;省屬企業24戶,占36.2%;地屬企業21戶,占14.50%。69戶企業按規模劃分,大型企業24戶,占34.8%;中型企業36戶,占57.9%;小型企業9戶,占7.2%。
1.69戶企業資產狀況。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戶企業資產分別為43840萬元,44410萬元,48259萬元,57520萬元;負債分別為28801萬元,30405萬元,33903萬元,38782萬元,資產狀況有所改善。固定資產平均餘額分別為20224萬元,20772萬元,21139萬元,24469萬元;流動資產平均餘額為19768萬元,21024萬元,22002萬元,23542萬元,資產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