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甘肅城鎮失業問題研究(1)(1 / 3)

本文從分析甘肅城鎮失業現狀入手,運用經濟學中的失業理論,對甘肅失業人口的存在形式,形成機理,產生的社會經濟影響進行研究。

一、失業的概念

(一)概念

國際勞工組織勞工統計局在1982年10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勞工統計大會上通過的《關於經濟活動人口、就業、失業和不充分就業統計的決議》所給出的失業定義是:失業者包括了特定年齡以上在參考期內滿足下列條件的所有人:(1)沒有工作,即沒有處於《本決議》第9段定義的有薪就業或自主就業;(2)目前可以工作,即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從事有薪就業或自主就業;(3)尋找工作,即在特定最近時期內已采取具體步驟尋找有薪就業或自主就業。

我國調查失業率對失業定義的確定,以國際勞工組織的失業定義所給出的三條標準一(1)沒有工作,(2)當前可以工作,(3)正在尋找工作一為框架。具體為:失業是指(1)當前沒有工作,即在調查時點的前一周內沒有處於“正在工作”或“暫未工作”的狀態;(2)目前可以工作,即如有工作機會可以在調查時點之後的兩周內開始工作;(3)正在尋找工作,即在調查時點之前的三個月內采取過具體行動尋找工作。城鎮失業人口是指16歲及其以上城鎮常住人口中處於上述失業狀態的全部人口。

我國目前官方公布的登記失業率對失業的界定是: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年齡以內(男16—50歲,女16—45歲),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目前的登記失業人員不能反映全部失業情況,應將下崗人員及實際失業未登記人員包括在內。

按照國際慣例,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是可以並用的,二者可以相互補充。登記失業率反映政府目前最需要的失業重點對象;調查失業率反映勞動力市場的全麵供求情況。在住戶抽樣調查取得失業率數據後,在參照登記失業率,得出一個更接近實際的失業率,則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選擇的一個方法。

(二)失業的種類

根據失業形成原因的不同,把失業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摩擦性失業

在市場經濟中,即使勞動力處於均衡狀態,即勞動力供給與需求正好相等,也會有人處於求職狀態。這種因勞動力市場運轉“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業,稱為摩擦性失業。 2.結構性失業 由於經濟結構如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的變動,造成勞動力供求結構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業被稱為結構性失業。 3.周期性失業 由於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引起勞動力需求不足,使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造成的失業,稱為周期性失業。 4.季節性失業 由於生產的季節性變化,導致就業崗位的定期性減少,從而造成勞動者的失業,就是季節性失業。 5.製度性失業 由於某種特殊的經濟製度安排或製度變革所導致的失業,就是製度性失業。

二、甘肅失業人口存在形式

根據當前甘肅的實際情況,可以將城鎮公開性失業人口區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一)登記的失業人口

指具有城鎮非農戶口,在一定年齡以內(男16—50歲,女16—45歲),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這種失業人口主要包括進行過失業登記的從未工作過的城鎮青年和企業分離出來的部分富餘人員以及停產、破產、倒閉企業的少數職工。我省公布的失業人員及失業率,就是指登記的失業人口及失業率。如2003年甘肅省的登記失業人口為9.3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4%。

(二)競爭的失業人口

它主要指競爭過程中,因經濟效益差而停產、破產、倒閉、被兼並企業的職工,他們失去原先的工作而又沒有找到其他工作,同時未去進行失業登記。競爭的失業人口也包括部分企業分離出來的未進行失業登記的富餘人員。據省勞動廳統計,2003年我省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11.35萬人,其中大多數是競爭的失業人口。

(三)流動的失業人口

它是指離開農村,進入城鎮,沒有找到工作而又不願回農村的農村剩餘人口。由於城鎮地區登記失業人口和競爭失業人口的存在以及所能提供給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崗位的有限,流入城鎮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尋找工作將會越來越難。而絕大多數流入城鎮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是不願再返回農村的,這樣,流動的失業人口將會呈現增大的趨勢。

三、甘肅失業現狀

(一)對我省目前失業率的判斷

失業率應是一個對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未被使用程度的度量指標,它要測度的是仍然附著於勞動力市場但當前未被雇傭的勞動力數量。目前,我國對社會公布的是登記失業率,此外,國家統計局自1996年以來每年都進行城鎮勞動力調查,由此產生調查失業率。它是一項反映城鎮勞動力就業與失業狀況的住戶調查,調查失業率是指城鎮失業人數除以城鎮就業人數與城鎮失業人數之和。現根據2000—2003年城鎮勞動力調查數據(2000年為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對甘肅省失業現狀分析如下。

勞動力參與率、就業率和失業率這三個指標,是描述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給的主要指標。根據專家權威的論證,在研究勞動力供給問題時,隻有同時觀察就業率、失業率和勞動力參與率的變化趨勢,才能夠較為全麵地把握勞動力市場中存在問題的關鍵。如果在失業率攀升的同時,我們觀察到勞動力參與率上升,這也許並不表明失業問題有多麼嚴重,因為失業率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過去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又重新回到了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工作的緣故。如果在失業率上升的同時,我們觀察到勞動力參與率保持不變,則這種情況意味著勞動力供給的總量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隻是在願意供給勞動力的總體中,失去工作的人增加了,失業率的增加很可能是因暫時的經濟波動或者經濟結構調整所引起的。勞動力供給中最為嚴峻的問題莫過於失業率上升的同時伴隨著勞動力參與率的下降,因為這種情況一方麵意味著失去工作的人在不斷增加;同時,在失去工作的人中,由於長時間無法找到工作而淪為“遭受挫折的勞動者”的人數也可能在增加。“遭受挫折的勞動者”數量的增加也許比純粹失業人數的增加更糟糕,因為失業者似乎並沒有喪失工作的信心,而“遭受挫折的勞動者”可能連信心都喪失了。這是一種相當嚴峻的就業形勢。從上表看出,我省的調查失業率(除2000年外)是逐步上升的,這與登記失業率的趨勢相一致,而勞動力參與率總的來說基本保持不變,這說明我省的失業主要是由經濟結構調整所引起的。2000年由於是人口普查數,樣本量比較大,調查失業率是由10%的抽樣數據計算的,接近8%,因此更準確客觀一些。根據上述資料判斷,我省調查失業率應在6%~8%之間。按照國際通常標準,失業率在:2%—4%為正常失業或者說充分就業;5%—9%的失業率為失業較輕;10%以上的失業為失業較重。根據這個判定標準,我省的失業處於較輕的狀況,但有向較重方向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