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上古時候,堯王居住在平陽(今日臨汾)。每天太陽出來就開始理事,到了太陽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堯王有10個兒子,長子丹朱是個最不成器的東西。他為人驕橫暴虐,欺壓百姓。那時候洪水為害,彌漫大地,丹朱出遊,總是坐著大船,東遊西蕩,對於人民的痛苦無動於衷。後來洪水平息了,可是丹朱還要坐船遊,美其名曰:“陸地行舟”。害得拉船之人,汗流浹背,氣喘籲籲,死去活來。他卻哈哈大笑,從中取樂。在家中也是胡鬧,氣得弟弟們誰都不服他管教,時常內部起訌,紛爭不休。
上了年紀的堯王見教育丹朱無效,其餘兒子還小,沒法承當國家的重擔,幾個大臣也難勝任。所以,堯王拿定主意,出走平陽,私訪賢人。
一天,堯王來到龍頭之地曆山坡前——舜南。看見一個青年人,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在犁地。那人手裏並沒有拿鞭,而是拿著一個小簸箕,不時地敲幾下。堯王看著,心裏很納悶,心想這小夥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時有一位白發長者,挑著一擔柴從對麵山上下來,那小夥子看後便放下手中的活兒,接過老人的擔子,一直挑到山下麵。等那老人過來,堯王拱手道:“老人家,這小夥子是您的兒子麼?”老人說:“不是。他是我們這裏的小首領,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堯王又問:“他是首領,還肯替你擔柴麼?”老人回答說:“他就是這麼個人,見誰有困難就幫助誰,並且身為首領,從不讓別人替他幹活。你不見他自己正在犁地嗎?”
堯王聽了老人的話,點了點頭,心裏對這位小夥子產生了好感,於是轉過身來問那小夥子:“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舜。”
“剛才這位老者說的都是真的嗎?”堯王又問。
“這位老伯過獎了,其實我並沒有什麼。”
堯王被這位叫舜的小夥子謙虛的態度感動了。他把舜上下打量一番,總覺得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當堯王問他為什麼耕地敲簸箕時,他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說:“牛雖是牲畜,但為我耕這樣的山地已經很費勁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實在良心上過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聲音嚇一嚇它們就行了。如果我要打,這個牛受痛就要猛拉,那個還是按部就班。這樣一個猛拉,一個不拉,結果亂了套,少耕地,還累得牛精疲力盡,沒有什麼好處。”
聽到這裏,堯王一把拉住舜的手,連聲稱讚:“有道理啊,有道理!”他想:“既會愛惜牛,也有奇才,如果當了國君,更會用人。真是大賢人也,難得!難得!”打柴人和舜對這個過路人的舉動,都有些莫名其妙,齊聲問道:“你是誰?”堯王:“我就是堯,是你的首領呀!”兩人一聽都驚呆了,連忙跪倒。堯王把他們扶起,和顏悅色地把自己的意圖說了一遍。
聽到堯王的敘述,打柴老人拍手稱好,舜卻連連辭讓,說自己不能勝任。堯王說:“我看這麼辦吧。我把你帶回去,讓大家考考你,然後再說吧!”
舜跟著堯來到都城,在群臣麵前對答如流,國計民生,防敵禦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不精通,大臣們為這個才華絕倫的人而傾倒了。這樣的好君主,到哪裏去找呢?於是舜便繼承堯誌,稱為舜王。
堯將君位禪讓給舜後,丹朱與住在中原的“三苗”部族反對堯王讓舜。正直的堯王,並不因為兒子反對而改變政治主張,並親自領兵去攻打。“三苗”的首領終於被擒,丹朱失敗,落荒到南海,無路可走,跳海而死。
這就是堯王訪賢的一段故事。
牛雖是牲畜,但為我耕這樣的山地已經很費勁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實在良心上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