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理健康標準(1 / 1)

由於心理現象極其複雜.每個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所以,我們不能像測量血壓或體溫那樣劃出一個心理健康與否的明確界限。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程度:

良好的個性:情緒穩定、性格溫和、意誌堅強、豁達樂觀、胸懷坦蕩、有自信心等。

良好的處世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為善、與人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等。

具體地說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項:

智力發育正常:青少年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都需要得到相應的發展,而且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情緒良好:能保持活潑、向上的心態,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這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經常處於恐懼、焦慮、猶豫、憤怒的心理狀態之中,人的心理容易失去平衡,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心理特點要與年齡相符合:幼年的時候幼稚,成年的時候成熟。如果自己的行為嚴重地偏離年齡特征,那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對人際關係要有適應能力:人際關係的好壞,不僅關係到一個人情緒的好壞,還能影響到一個人的成敗。如果青少年變得孤僻、不合群,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能正確對待環境及其變化: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總在不斷變化之中,秋去冬來,人們應當調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適應四季氣候的變化。改造自然首先要適應自然,對待社會環境也是這樣,麵對客觀現實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變和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暫時不能改變的,以此為依據來決定自己應該采取何種態度和行為。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麻煩,不退縮、不逃避、不幻想。

以上這些既可以作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作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這裏是把手段和目的一體化了;心理健康同時是一種理想和追求,沒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