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都感覺到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擺在自己麵前的新問題越來越多。這是因為不但自己的身心在變化,家庭、社會也是在不停地變化。所以,學習一些人際關係方麵的心理學知識,學會正確地與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理解父母做好自己

父母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至親的親人。正是他們的辛勤哺育和細心照顧,才讓我們健康茁壯地發展,因此,應該尊重和孝敬父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厭煩甚至頂撞父母的現象。與父母有“代溝”,似乎是當今中學生群體普遍認可的問題。以下是幾個中學生的自白:

“我都念中學了,爸媽還老管著我,成天囑咐這個,囑咐那個的,連我交什麼朋友也要管,煩死了。”

“我父母的思想才叫落伍呢,跟他們簡直沒法交流.隻知道讓我吃好,讓我穿好,一個勁兒的就是讓我好好讀書給他們長臉……”

“小時候,我對父母好崇拜,無論有什麼煩惱和問題,我都和他們說,可現在覺得他們都變得普普通通,媽媽整天嘮嘮叨叨個沒完,真讓人煩透了。所以現在有事我不和她講了。我當然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是如果不那麼囉嗦就好了!”

“我和父母的關係是春去春又回,不是他們網開一麵,而是我決定遷就他們。我走過的是這樣一個曆程:5歲到10歲,逆來順受;10歲到13歲,敢怒而不敢言;14歲到16歲,唇槍舌劍;17歲以後,理解萬歲。”

相信絕大部分中學生都會有類似上麵幾位同學的苦惱和抱怨。進入中學階段後,我們渴望自由,認為父母不理解我們,不願和父母講心裏話;父母呢,則常常責怪我們“翅膀硬了”,越來越不服管教,越來越不懂事。二者本來是親密無間的血緣關係,結果卻都心存芥蒂,彼此的不滿也越積越深。解決尷尬的最佳途徑隻有達到相互理解,也就必須要放下各自的“麵子”,進行溝通交流。

我們從上麵那位同學的話“5歲到10歲,逆來順受,10歲到13歲,敢怒而不敢言;14歲到 16歲,唇槍舌劍;17 歲以後,理解萬歲。”就可以看到他和父母間的關係的發展過程。小時候(主要是小學階段),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永遠是正確的、神聖的,有什麼問題都會找父母解決,自己也是溫順乖巧的好孩子;到了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的變化,接觸人的增多,父母已不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因為我們有了更能了解自己的同齡朋友,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的思考,對父母的話和行為產生了懷疑,但還未和父母發生正麵衝突;再大些時候,自己真正有了獨立的願望,為了表示自己能夠獨立自主,我們也會常常故意與父母作對,即使明明知道父母說的話在理,也要自覺不自覺地頂撞,甚至達到“唇槍舌劍”,經過這段衝動魯莽的時期後,我們才會成熟起來.並學會正確地與父母相處,那就是“理解萬歲”。

理解是雙方的,我們經常埋怨父母不理解我們,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理解不等於遷就。試想,如果你想幹什麼父母就讓你幹什麼,即使是一些不正確的事,那豈不是害了你?所以,父母的約束和管教是有道理的,也是必須的,畢竟我們還太年輕。中學生麵臨許多成長的課題:繁重的功課,升學競爭和就業的壓力,早熟的感情,同學之間的關係我們會很煩,我們渴望被理解;但如今的父母也有著他們過去未曾有過的難題:職業升遷的壓力,社會競爭的挑戰,養家育兒的艱辛……想到父母的難處時,相信大家便不再那麼怨恨父母了。

但是,我們與父母之間仍會發生衝突,每一個家庭都是如此。不過,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出現衝突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並不總是一致的。在與父母的關係中,重要的不是避免發生衝突,而是當衝突發生後,怎樣去解決它。與父母發生矛盾後,有的同學背著家長搞活動,有的和家長進行“冷戰”,有的甚至賭氣離家出走(這類事情常見諸於報端,給自己和家人帶來莫大痛苦)。這種強硬的態度是錯誤的。如果想和父母相處融洽,就請試著和父母多溝通,交換看法,並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