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文士陸機,年輕時挺喜歡打獵。他原先在吳國任牙門將時,有位友人送給他一隻跑得很快的狗。那隻狗全身毛色黑亮,隻有兩隻耳朵上長著黃毛,就給它起了個名,叫做“黃耳”
。
後來,吳國滅亡,陸機到洛陽去做晉王朝的官,便帶著“黃耳”到了洛陽。
這隻黃耳狗,實在是聰明,仿佛能聽懂人的話。曾有一次借給人家到300裏之外的地方去了。那狗能認得路,後來自己回到洛陽陸機的住處。
陸機在洛陽做官,沒機會回家,很長時間不知家中情況,心中惦念。陸機對黃耳說了幾句笑話:“我家中一封書信也沒有來,你能替我帶封信回去,打聽一下家中的消息嗎?”黃耳聽了,很高興地搖著尾巴,叫了幾聲,似乎表示答應。陸機便寫了一封信,用竹筒裝好,封住,拴在狗脖子上。狗就直向大路走去,向東南方跑。餓了,就依偎到擺渡的人身邊,斂毛搖尾,顯出很馴順的樣子,所以總能被擺渡人照應。狗到了陸機的家,嗚嗚地叫著。陸機的家人看過書信,狗又向他們叫,好像是問有什麼要求。家人也就寫了回信,放在筒內,拴在黃耳頸上。黃耳又跑回了洛陽。估計人走這麼遠要50天,狗隻用了25天。
後來,這狗死了,陸機把它葬在家鄉村莊之南200步遠的地方,還壘了一座墳,人們稱為“黃耳塚”。
犬馬之勞
【釋義】古代臣子對君主常自比為犬馬,表示願像犬馬那樣為君主奔走效力。現在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出處】《漢書·孔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