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有一位老人與一隻小鳥交上了朋友。他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晨7點起床,8點開門進入後院,抓一把小米喂他的朋友。小鳥也掌握了老人的規律,到時就飛來取食,並向老人發出“吱吱”的鳴啼以示“致謝”。

但是有一天,老人生了病,沒有按時起床。8點鍾,小鳥又照例飛到老人院子裏來取食,好半天也沒見老人出來,小鳥等不及了,一會兒飛到樹上,一會兒又飛到草叢裏。過了好一會,見還沒有動靜,就用尖嘴去啄門。

老人在睡夢中好像聽到有人敲門的聲音,一看手表,9點了。老人想,一定是小鳥!他披上外衣,抓了一把小米就去開門。

小鳥對著老人仔細端詳了一會,“撲”地一下子飛到了樹上,怎麼也不下來了。

老人對著小鳥沉思了一會,想學幾聲鳥叫,呼喚它下來。老人嘴一張,才發現自己忘了戴假牙,他忙奔進臥室,把遺忘在桌上的假牙放在嘴中,然後回到院中。這時,小鳥對他打量了一下,便恢複了以往的親熱。

原來,老人忘了戴假牙時,嘴就癟了,僅僅老人的麵部發生了這麼一點極其微小的變化,小鳥就敏銳地察覺到了,真有趣。

倦鳥知還

【釋義】: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後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出處】:晉·陶潛《歸去來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