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石中英教授
當前的農村教育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人們都在一些表麵的現象追問!可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我從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石中英副院長這裏得到的卻是另外一種答案,他從本質上分析了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可以說找到了問題的根本,與其他學者和專家的研究結果有很大的不同。
失重的“文明”
尚立富:您從基層當老師到現在任中國教育最高學府當院長,您是怎樣看待當前農村教育和農村文明,及文化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石中英:談到農村文明,我們首先會問一個問題,“農村有文明麼?”這就涉及文明的標準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文明的概念。
首先從日常用法的角度來分析,“文明”這個詞不是一個罕見的詞,而是一個高頻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這個詞的語料分析,可以看到它有兩種屬性:一個是作為名詞,一個是作為評價詞。
“文明”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詞,其原意是指“城市或城邦的居民”,所以我看到以後會感覺到原來文明與農村無關在英文詞典裏,“文明”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是文明和文化,第二個是開化和教化(指一種人格的狀態);第三個指的是文明世界。
在中文裏麵“文明”有這麼幾個含義,第一是指文化,所以文明和文化是不分的;第二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應的;第三是指光明與文采,第四個是指年號,後兩個現在已不常用在界定了文明這個詞後,我們再來探討“農村文明”。因為從前麵詞源上來看,農村跟“文明”這個詞好像沒有關係,另外從經驗上來判斷!文明也主要是跟城市’都市’國家有關係,似乎跟鄉村的生活沒有多少聯係,但是按照我們前麵的那個界定,我們來看農村文明這個概念到底能不能成立那麼農村文明就是指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當中所創造的理想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形式,無論怎麼樣我們這個社會都得承認農村的生活是另一種生活,農村生活的人們有自己所創造的曆史’自己所創造的知識’自己所創造的顯性的和隱性的社會生活製度,他們有自我的概念’有對幸福生活的理解,所以我認為那裏是存在文明的尚立富(那麼農村文明和城市的文明有哪些區別)
石中英農村有文明,那麼農村問題有什麼特點,這就是我們要比較的。艾凱有一本書《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潮流》,他在這本書裏麵比連綿不斷的大山上,是否還存留著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希望。
較過十八世紀以來歐洲思想家對於工業文明、對現代化的批評以及對農業文明的重新認識在中國這樣一個現代化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國家這種批評已經被人們所遺忘了,實際上他很有價值。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比較,他認為農村文明是注重情緒的,城市文明是強調理智的;農村文明是直覺的,城市文明是科學的推理的;農村文明是具有自然性的、自發性的,城市文明是機械的、強迫的;農村人的生活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城市人是不滿足的;農村人的生活具有比較高的精神性、倫理性,城市人的生活是物質主義、物質至上的;農村人的生活是聯合的,城市人的生活是分裂的;農村裏麵人是處於核心地位的,城市裏麵是機器處於核心;農村文明是自然的,城市文明是人工的;農村是一個民俗社會,城市是一個法理社會;農村是禁欲主義的,城市是享樂主義的;農村是和諧的、和平主義的,城市是衝突的、競爭的……
當代英國人類學家蓋爾納,也是一個政治學家,他在民族與民族主義裏是這樣描述的:農業社會是隻有少數人識字的,工業社會是所有人識字的;農村文明是有特權的,城市文明是權利平等的;農村文明是內向的,城市文明是開放的;農村人是講方言的,城市人是講標準語言的;農村是注重秩序與穩定的,城市是追求增長與變革的;農村是非專業化的,城市是專業化的;農村的教育是私人教育,城市的教育是普及的、標準化的一般性的教育;農村人的生活是低風險的,城市人的生活是高風險的;農村文化是異質的,就是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的範圍內它的方言、風俗等等是不一樣的,農村文化是天然多元的,而城市文化是同質的,實行標準化的教育、推行普通話,以此來追求高度的同質。
在這些基礎上,我個人試圖進行一些更加結構化的比較。我想文明作為人類一種理想的、可欲求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形式,莫過於處理三種三維的關係,他們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或者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自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