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讚美是同批評、反對、厭惡等相對立的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和行為。一個人不管是通過語言還是通過行為,隻要表達出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真誠的肯定和喜愛,都可以說是讚美。讚美是一種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處世藝術。人們對讚美並不陌生,然而,真正善於讚美別人的行家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還需要學學怎樣讚美別人,以更好地工作、生活、發展。或許你每天都能聽到很多對你的稱讚和表揚,但又有多少在你的腦海裏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許你每天也少不了給別人很多讚美,但又有幾次得到別人的回應?原因就在於大家雖然都對讚美不陌生,但還沒有對讚美及其規律性的東西很好地把握,應用起來也就難以收到高水平的效果,甚至有的讚美適得其反。某單位有一個職員的書法寫得不錯,另一個職員稱讚道:“你的書法恐怕在天下也數第一了。”試想想,這樣過分誇大的讚揚誰能接受呢?中國人曆來相信,天下好人多、壞人少。中國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仁”和“禮”,要求人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但又過分強調群體生活中的“克己複禮”,使許多人的本性受到壓抑。我們周圍不乏老實巴交、忠厚正直、能力過人的人,他們做出了非凡的成績,然而卻是由於在觀念上對讚美存在誤解,在行動上惰於說別人的好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君子慎言,因而得不到別人的喜愛和歡迎,喪失了提升和發展的機遇。真是領導不滿意,同事不滿意,老婆不滿意,自己更不滿意。缺乏讚美藝術,正如鳥之失卻兩翼,不能展翅飛翔。如果這些正直忠厚、吃苦耐勞、聰明能幹的人們掌握了讚揚藝術,豈不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實現他們的價值嗎?我們看到,世界上一些小人、壞人沒有多大能耐,碌碌無為,平庸異常,卻歪曲地利用了讚美藝術,靠拍馬、溜須,阿諛奉迎而青雲直上、飛黃騰達,像李蓮英之於慈禧太後的奴才嘴臉,卻為他贏得了權力和金錢。這些人小、壞人顛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模糊了常常正正的讚美與奴顏卑膝的奉承之間的界限。因此,更需要在觀念上和方法上給讚美恢複公平、正義的本來麵貌,讓更多的人們正確地掌握和利用讚美,讓世界充滿真誠、友愛,讓小人和拍馬溜須者無處藏身。

讚美是每個人最需要的,也是並不容易得到的

許多偉人都是聽著眾人的讚美聲成長起來的,他們對讚美的需要程度有更深的心得體會。林肯是一位相貌相當醜陋的美國總統,他曾以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封信的開頭:“人人都喜歡讚美的話”。安徒生也是因相貌醜陋而得不到別人的親近和喜愛,後來他寫了《醜小鴨》童話來寄托自己的渴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讚美”。中國也有一句老古語說:“鳥為食死,人為名亡”。這些經驗之談都說明了一個道理:讚美是每個人最需要的。人是自私的,每個人最關心的是自己,關注自己的容貌、能力、名聲、成績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追求來自方方麵麵的讚美和褒揚。讚美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名聲。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在中國這個傳統性很強的社會裏,讚美更是人們最期望得到的東西了。然而,讚美又往往不容易得到。一個人成長或發展的初期,如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剛學開車、初為人師等等,可能要表現出幼稚、笨拙、缺乏經驗、信心不足等弱點,他本人對自己的每一個小進步小成績都非常在乎,非常渴望別人能給予肯定甚至讚揚,以激發他的自信和勇氣。

《紅樓夢》講到香菱(薛蟠之妾)隨薛姨媽進入大觀園後,由於羨慕寶釵、黛玉、探春等姊妹的吟詩才能,便拜黛玉為師學詩。一個女人底子薄,臉皮薄,學作詩絕非易事,所以香菱最初有點膽怯,很需要老師給點勇氣。黛玉便開導香菱說:“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香菱聽後大受鼓舞,回去後廢寢忘食地學詩,後來,作了一首不太好的詩給黛玉看,要讓別人可能說不怎麼樣也就算過去了,但黛玉還是給了不少肯定,道:“意思卻有,隻有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把這首詩丟開,再做一首。隻管放開膽子去做。”香菱很幸運遇到了黛玉這樣的善者。寶釵則不同,常常打趣香菱說:“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他算帳去。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香菱苦笑著說:“好姑娘,別混我”。寶釵這些話真是刻薄,讓人無法接受。幸好香菱沒往心裏去,反而越發用功,後來終於作了首好詩。黛玉等讚道:“這首詩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社裏一定請你了”。得到讚美並不容易,香菱算是幸運兒。

一個初出茅蘆或初試鋒芒的人,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嫩”的弱點,他(她)的成績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一個剛剛起步的打字員雖然錄入速度由20字/分鍾提高到40字/分鍾,但在一個每分鍾能錄入200/字的老手看來不是“小菜一碟”嗎?一位勤奮好學,富有理想的大學生剛剛報名參加托福輔導班,就有同學說:“別花那筆冤枉錢了,扔水裏都不響,不如把錢要回來請弟兄們搓一頓!”這樣的話真是“惡言傷人三春寒”。在一個人起步進取時,又會碰到那麼多冷言、惡語、嫉妒。讚美,當最需要她時,卻往往離你遠去不肯來。當你取得很多哪怕是很小的成績時,最需要來自老板、朋友或妻子的讚美,然而,讚美卻並不像你想象的想之就來。這可能是因為大家隻顧及自己而忽視了別人的存在。一名普普通通的女侍者,在熙熙攘攘的餐廳裏忙碌了一整天,兢兢業業為顧客服務,最後累得精疲力盡,衣帽不整,兩腿發軟,兩臂發酸,大有撂挑子的感覺,雖然為顧客忙了一天,但竟沒有人過來說句感謝話,她的存在好像沒有人發現,真是個繁華的沙漠世界。正在她倍感失望時,一位顧客微笑著過來與她告別:“謝謝你,小姐!你對我們照顧很周到,我們以後肯定再來!”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這句富有人情味的話把女侍者的疲勞和一些悲觀的念頭衝到九霄雲外,她立即振作起來,微笑著繼續為顧客服務。

女侍者從事的是簡單勞動,端茶上菜,被招來喚去,在有些人看來有些低賤,他們根本不考慮自己的美味佳肴是建立在侍者們辛苦勞動基礎之上的。侍者們需要理解和尊重,讚美是她們最豐厚的報酬,但有多少人留心侍者們的成績和辛苦呢?更多的人在大吃大喝滿足了自己的食欲和享受後溜之大言,服務員的勞動和需要在他們的腦子裏不過是幾筆簡單的符號。當你取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成績時,非常渴望大家的讚美,但嫉妒心理又常常使你得不到讚美,迎來的卻是冷言冷語。王飛發表了不少文章,有人評價說:“都是陳詞濫調,沒有新思想,大部分都是抄襲的”。宋某考上博士後,有人當著他的麵講:“傻得真像博士”。妻子剛提升公司經理,丈夫感覺不平衡,道:“女人當家,牆倒屋塌。”嫉妒就像一把火,焚燒著本該溫馨和諧的世界。挫折使人痛苦,每個人遇到挫折後,最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勵,一句如春風般溫暖的讚語或許能夠化作動力使他擺脫困境。高考落榜,從那條通往大學的千軍萬馬的橋梁上掉下來,無異於失落,算得上一種挫折了。倪誌同落榜後,父親並沒有覺得像回事,為了喚起小倪奮發向上的動力,他對兒子說:“落榜算得了什麼?愛迪生沒上過大學卻成了發明家、華羅庚初中畢業卻成了數學家,你喜歡電腦,就搞電腦維修吧!我支援你一萬元做本錢。”在小倪的努力下,10年後,一個民營電腦公司迅速發展,去年年收入近1億元。麵對同樣的事情,有的父母又打又罵,大有考不上大學就國將不國、家將不家之勢,一些落榜生走投無路者有之,自絕於世者有之。

一個人遇到挫折,顯示了他的弱點和能力不足,往往招來非議,有的還被人看不起,這時候想得到讚美實在是不容易。一位姓張的處長因為性格耿直,頂撞上司被撤換下來,過去的下屬和平級領導立刻對他另眼相看,前後態度判若兩人,公共場合很少有人與他說話,甚至連個招呼也不給他打。張處長非常消沉,常常不去上班,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實際上,張處長有他的長處,體貼下情,關心人,愛護人,組織協調能力強,他在任的時候,人們經常稱讚他有人情味,但自從被撤下來後,再也聽不到讚揚的話語了。讚美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為什麼卻不容易得到呢?大體有這樣幾種原因:第一,沒有真正理解讚美別人的意義,甚至從庸俗的角度理解,認為隻有有求於人或討好巴結人才有必要給對方戴幾頂帽子、貼幾張花,心地坦誠、作風正派就不要搞這一套。第二,一些人處世拘謹,老實巴交,覺得不好意思說別人的好話,還顧慮說別人的好話會招事惹非。尤其是對領導、異性和陌生人讚美更產生這些想法。第三,有些人心態不良,心理失衡,虛榮心和嫉妒心重,對成績、能力、容貌、職務等比自己高的人不肯讚揚,對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又不屑一顧。第四,許多人隻想自己應多爭取成績和讚揚,很少考慮別人也需要自己去讚揚;有自卑心理的人,又覺自己人微言輕,對別人讚揚不起作用,也不去讚美別人。第五,沒有掌握讚美技巧和藝術,怕自己讚揚不當反而弄巧成拙,不敢輕易說別人好話。

每個人的兒童時代,第一需要美味的食物,第二需要讚美

中國有一句老古語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說對讚美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以科學的手段剖析了人的需要,認為人的需要和欲望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際關係需要、尊重和榮譽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人從誕生時起就有了對美味食物的需要。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人的需要還非常簡單,社會化程度也不深,他第一需要美味可口的食物,第二需要做一個“好孩子”,渴望大人的讚美。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需要逐漸豐滿,但從馬斯洛劃分的需要層次來看,無一不是貫穿著人的本性中的一個重要方麵:即對讚美的渴求。生理層次上,每個人都願意聽別人讚美自己漂亮、強壯、健康、年輕,吃、穿、住等條件比別人優越;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希望與別人和睦相處,獲得好的人緣,得到親朋好友的尊重和認可;事業上,渴求在社會上謀求一席之地,實現自我價值。一句話,對讚美的渴望源於人的本性,具有無窮的力量,對什麼樣的人都是這樣。

對讚美的需求源於人之本性,勝過靈丹妙藥,可以愈合人們心理上的創傷和生理上的缺陷。凱蘇拉多年來從事心理谘詢,曾經幫助許多失意者改變了自己,走上成功的道路;她還幫助一些聾啞兒童學會開口說話,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有人問:“你幫助他們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是靠什麼?”凱蘇拉不假思索地說:“我使用的這種方法有一種魔力。我用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啞人講出話來,幫助灰心失望者露出笑容,幫助婚戀上受到挫折和不幸的人獲得幸福……這種力量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有效果的,這就是誠懇地鼓勵和讚揚的力量”。道理是這樣簡單,以至於一個人隻要有食物,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讚揚就能活下去。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出門散步,遇到一個乞丐向他乞討。他摸了摸衣袋,沒有一個子兒,於是很懷有歉意地對乞丐說:“兄弟啊,對不起,實在對不起,我沒帶吃的,錢袋也丟在家裏了。”沒想到乞丐聽後大為感動,一下子緊緊拉住屠格涅夫的手說:“謝謝你,太謝謝你了!”屠格涅夫驚奇地問:“你謝我什麼呢?那人回答說:“我原來隻想找點東西吃了就去自殺,沒想到你稱我為兄弟,還表示歉意。你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食物對乞丐來說是最需要的,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容易乞討到,但是食物已不能維持他活下去。而屠格涅夫一句充滿了尊重和友愛的話,僅僅是把乞丐當作兄弟,就給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使他獲得了新生的勇氣。尊重和讚美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力量,原因就在於它根源於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