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學要麼是物理學,要麼是集郵術。

——盧瑟福

自我介紹我是盧瑟福,出生於1871年。生長在納爾遜市附近的新西蘭的一個村莊裏,那裏的田野非常廣闊,閑時可以下水捕魚,也可以上山打獵。雖然我的父親是個農場主,由於家裏人口很多,有6個兄弟和5個姐妹,使家庭的經濟並不寬裕,我的童年過得相當快活。幼年時期的我不是神童,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可是,自我5歲開始學校生活以後,便成了一個愛學習、不貪玩的孩子,我在學校裏表現比較突出,不僅功課好,其他方麵也相當傑出,我夢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成為科學家。有一次,我發明了一種可以發射“遠射程炮彈”的玩具,並巧妙地設想出增加“炮擊”距離的方法,從而顯示出自己非凡的創造才能。

1886年,我中學畢業,由於成績優異,被推送到納爾遜學院學習。在這裏我開始對物理學產生濃厚興趣,在物理課的課堂上非常專心聽講,常常提出問題,課餘時也經常找老師討論,甚至蹲在馬路旁,拿著樹枝在地麵上一邊計算一邊和老師討論。

由納爾遜學院畢業後,我通過新西蘭大學的獎學金考試,進入坎特伯雷學院就讀。這也成為我未來登上科學高峰的起點。如果我沒有取得獎學金,就得回家幫助父親種麻。父親是個英國移民,沒有多少文化,他倒是希望我回家,好多個幫手(“天才的光輝是不易被遮掩的”,盡管父親少了一個幫手,可是科學王國卻增添了新鮮血液。——編者注)。

在坎特伯雷學院,我遇到了比克頓和庫克這兩位好老師。比克頓老師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善於啟發學生思考;而庫克老師治學紮實,要求嚴格,他們對我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由於我的刻苦鑽研,四年以後,我以數學、物理雙第一的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但這些並不是我要滿足的,所以我沒有馬上找工作,因為我對學習遠比掙錢有興趣,我打算在大學裏再學一年,爭取獲得理科博士學位。

我選擇的研究專題是“赫茲波”,1888 年,德國人赫茲發現了無線電波,但是隻能發射而不能接收。後來,一位叫布蘭利的科學家發明了“粉末檢波器”,在應用上卻又不能令人滿意,我決心以他們為突破口去改進它。然而,當時的坎特伯雷學院的科研條件是相當差的,理化兩個係合用一座用木架和鐵皮建成的樓房,實驗室儀器、藥品都很奇缺。困難並沒有使我就此止步,我知道在登上科學的高峰之前,會遇到比這更多的困難。於是自己動手,在一間破舊透風的小破棚裏安裝了一部赫茲發生器。我又買回一些廉價的簡單器件,利用交流電使鋼針迅速磁化和去磁。還製成了一個比“粉末檢波器”更為靈敏的高效檢波器。1894 年,我發表論文“用高頻放電法使鐵磁化”,並很快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重視並順利地獲得了理科博士學位。

我沒有沉醉在勝利的果實裏,而是進一步改進了檢波器,並使用新的檢波器,能從室外檢測到20米遠處發射的電波,這是飛越新西蘭上空的第一份無線電報。

此時此刻,我的求知欲異常旺盛,我貪婪地學習,如同鱷魚大口吞食一般。我對科學無比熱愛,學習時特別專心,即便是在無比嘈雜的環境中,也不能阻止我專心致誌地讀卡文迪許在1766年發表了《論人工空氣》的論文並獲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他製出純氧,並確定了空氣中氧、氮的含量,證明水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被稱為“化學中的牛頓”。書。朋友們說我學習太專著了,即使在看書時,有人拿書本敲我的腦袋,我也感覺不到。當然,這都是朋友們對我的恭維。

1895年,24歲的我經過考試,獲得了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的獎學金。於是,我便搭上輪船前往英國,踏上了通往原子秘宮的征程。

我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表現非常卓越,學習努力,工作踏實,思維敏銳,有所創見。兩年後,被保薦到世界聞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當研究人員。

卡文迪許實驗室網羅了英國及全世界的傑出物理學者,實驗室主任是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遜爵士。由於這個實驗室人才濟濟,剛開始我並沒有受到注意,但是,不久,我踏實的研究態度、精辟的見解,受到大家的重視。身為實驗室主任的湯姆遜,更注意到我的深厚實力,在他看來,“這個南半球來的小夥子,將來一定會在物理學界大放光彩!”

當時,湯姆遜計劃進行X光對氣體放電影響的研究時,在所有的學員中,他認為我是此實驗的最佳人選,於是,這個難題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和湯姆遜爵士一起實驗使我在物理學的研究上再一次升華。經過實驗我得到一個結論:“研究氣體放電時,利用X光更容易看出放電的情形。”湯姆遜和我利用這一特性,進一步研究,一一解開了氣體放電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