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醞釀三年終於脫胎的書稿。
依稀記得,三年前,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獲得通過那一刻的激動與喜悅、感慨與憧憬。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三度寒暑,稍縱即逝。雖然當年就有計劃將博士論文轉化為學術專著,但鑒於所做的博士論文選題太過前瞻,缺少足夠的實踐論據,以致一直不敢動筆,等待時機。
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領域的改革風生水起,全麵開放,市場空前活躍,百姓經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與經濟處於同等地位的文化領域改革卻遠遠落在了後麵。終於,2003年文化體製改革起步,沿襲了經濟體製改革的思路,從個別地區、個別領域試點而後再全麵鋪開。雖然我當時敏銳地捕捉到了文化領域將要發生的變化,但在選擇將“黨報集團資本運營”作為研究對象時,黨報集團還沒有一例資本運營的成功實踐。
所幸,有了經濟體製改革的成功經驗,文化體製改革推進迅速,隻是按照國家文化體製改革路線圖的部署,報業、黨報集團領域體製改革要晚於出版、發行等領域。但是,已有少數黨報集團在跨步前進,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都已經邁出資本運營這一步,雖然也有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失敗的案例,但無論成功或失敗,實踐的起步已經能讓我這部著述有了相對充實的材料,讓我有勇氣、有信心將博士文稿變成學術專著。
十年前,著書立說對我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憧憬。十年後,當我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時,心情雖然已坦然、平靜,但感恩滿懷。
感師長恩。何其幸焉,讀書求學伊始能夠師從王武錄、米博華兩位導師,跟隨他們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王老師為人正直、堅韌執著,治學嚴謹、追求完美,這種為人、為文的態度與精神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修正著我,滌蕩著我,給我以思想,給我以啟迪。米老師胸懷寬廣、視野開闊,功底深厚、學識過人,在我人生最困惑、最迷茫的時刻,以自己的親身經曆開導我、啟發我、指引我,予我以信心,予我以堅強。兩位導師,不僅予我以學習上的指導,更以無私奉獻照亮著我漫漫人生路。師恩德澤,無以為報,寥寥數語呈於此,綿綿深恩銘於心。
感父母愛。普天之下,父母之愛最為深厚醇綿。多年在外學習、工作,不能盡孝於床前,是為憾事。但父母以他們樸素、善良、綿長的親情之愛嗬護著我,包容著我,支撐著我,使我能靜心讀書、安心工作,順利完成學業,走到今天。
感朋友情。朋友好似一杯純純的酒,曆久彌香。在我讀博和著述最困難的時候,是眾多的知己朋友——人民日報社的羅春華女士、全國婦聯的薛曉莉女士、《汽車族》孫綱總編輯、北京大學陳中原教授、上海文廣集團的常永新博士——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或隻言片語,或鴻雁傳書,或電話連線,或網絡交流,予我以朋友般溫暖的關愛和溫馨的祝福,伴我度過艱難的時光。
感同事、同行誼。從1999年進入人民日報社網絡中心工作至今,無論是日常工作還是三年讀博求學,都得到了我的老領導何加正、廖玒、官建文、黃其祥、羅華以及我的老同事唐維紅、陳智霞、許丹丹、張愛敬等真誠的幫助和鼎力的支持。作為學術研究的後來者,非常幸運,得到了前輩研究者的提攜和關照。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顧澗清將其報業集團資本運營的完整材料和數據無私奉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嚴三九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供我學習、參考,還有深圳報業集團發展研究中心的梁金河老師、上海大學的吳信訓教授,在我寫作過程中都給予了多方麵的指點和幫助。
最後,特別要感謝的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蔡翔社長、本書的責編冬妮和秋實兩位編輯。為了這本書稿的脫胎麵世,出版社給予了最優厚的政策、最暢行的通道。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兩位編輯埋首書稿,多番審校,這一切都讓我心存感激,無以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