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傳媒大學校慶55周年之際,《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也迎來了30周年刊慶。《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創刊於1979年,迄今走過了整整30年的曆程。作為國內創刊最早的廣播電視學術期刊之一,30年來我們向廣大讀者奉獻了160多期刊物,5000餘篇論文,發行總量50萬餘冊,為中國廣播電視學術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現代傳播》30年的發展曆程

《現代傳播》在30年的發展曆程中經曆了三個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這就是以反映教學成果為主導的時期(1979—1990年)、以麵向社會文化為主導的時期(1991—1997年)、以引領傳媒學術為主導的時期(1998年至今)。

1.以反映教學成果為主導的時期(1979—1990年)

1979年10月,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激蕩著北廣校園。剛剛從文革中走出來的教師們滿懷創業的激情,提出了創辦一份學報的倡議,很快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批複。由袁方、李衝、李煥生同誌組成了編輯部,康蔭、田本相、時煜華、劉壽昕四位專家作為特邀編輯參與了學報的創建。四年後的1983年,學報由內部發行改為公開發行。

這一時期,學報的辦刊宗旨主要是體現學校的教學成果,同時也涉及到廣播電視界的部分研究內容。圍繞學校的主幹專業,在新聞學理論、廣播電視報道、播音主持、廣播電視文藝以及攝影、外語等方麵刊發了大量文章,在廣播電視學界和業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開設的主要欄目有:“廣播新聞編采”、“電視新聞編采”、“廣播文藝”、“電視文藝”、“講播藝術”、“教學研究”、“國外廣播電視”、“書評”及“外事往來”等。刊物圍繞著學校的教學,依托學校設置的主要專業課程,反映著學校教學的整體風貌,這與當時大多數學報的情形是十分一致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康蔭、王玨等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研究,趙玉明等對廣播史的研究,田本相等對電視文化的研究,齊越、張頌等對播音業務的研究,曹璐等對廣播業務的研究,朱羽君、任遠、葉子(葉鳳英)、王紀言等對電視業務的研究,張鳳鑄等對廣播電視文藝的研究,高鑫、宋家玲等對電視劇的研究……這些研究都體現了當時的最新教學成果。

2.以麵向社會文化為主導的時期(1991—1997年)

1991年,學報與當時的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辦的《新聞廣播電視研究》合並組建了新的學報,由此進入了學報發展的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學報在外在形象上經曆了較大的變革。1991年,由16開本改為32開本,1992年獲批由季刊改為雙月刊,1994年又恢複為16開本。由於1994年創建了學報的自然科學版,同年學報更名為《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1994年8月經新聞出版署批準,刊物正式更名為《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這一時期的學報受到了當時社會上活躍的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圖通過一個個改革,讓學報從圍繞學校教學成果的展示,轉而麵向對廣闊的社會文化領域的關注。這一時期是學報曆史上從內容到樣式、形式變動幅度最大、變動頻率最高,也最為活躍的時期。從作者隊伍看,學報約請了一批知名的科學文化大家如錢學森、湯一介、張光鬥、李慎之、朱德生、劉吉等,並刊發了他們的大作。從內容來看,大量體現社會文化新思潮的命題被設置出來,並引發了廣泛的爭鳴,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其中,如“我們將化為泡沫”(關於信息高速公路對大眾傳播業的影響)、“文化就是力量”(關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論爭)、“現代文化批判與新現代化道路”及電視聲畫關係討論等。本時期設置的主要欄目有:“學院論壇”、“傳播文化”、“專題研究”、“共舞者說”、“綠色海盜”、“時間隧道”、“他山風景”等。從文體形式來看,除常規學術論文外還包括了訪談、文摘、報告、隨筆、劄記等。這一時期通過大膽的改革探索,學報呈現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盡管在當時也出現了對於學報辦刊方向的激烈爭論,但在今天看來,這一時期的探索對於開拓學報的視野,形成學報的特色與個性,提升學報的社會影響力等都作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