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Internet:被解放的新聞價值觀(1)(1 / 3)

■杜駿飛

新聞價值(news value)是一種度量,用來判斷新聞原事(news story)和新聞文本(news text)的意義。由於新聞價值的度量通常擁有多種取向,因此,不同的度量會自然構成一個指標體係,而這個體係被我們稱之為新聞價值係統。任何既有的價值係統都無一例外地呈現出某種同一化的理念(mind),我們通常以“價值觀”一詞來指代這一抽象的思想傾向。

滿足那些指標的新聞或文本被視為是“新聞的”,即是指它具有新聞的屬性;而不滿足這些屬性或滿足不充分的,則會被視為不具備新聞屬性或新聞屬性不明確。鑒於對新聞屬性的判斷是在富於主觀化傾向的形容與描述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我們認為這種度量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主觀認同的標準的預設;之所以在理論上承認這種主觀預設仍具有論證意義,是因為建立這個新聞價值體係的有關度量的不同指向,早已被一一證明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曼切爾(Mencher)認為,所謂的新聞價值標準,就是決定事件或觀念具備新聞價值的因素;麥道格爾(MacDougall)指出,撇開政策考慮作為新聞評判的因素不談,報紙和其他傳播媒介,不論有何差異,他們每天在對千百萬事件作出選擇時都有確定其潛在新聞價值的大體一致的標準。從心理學意義上說,即使這些標準可能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它們已經受到年複一年的經驗的考驗,並且在一批數目不容忽視的新聞編輯部內盛行。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曼切爾不僅僅把新聞價值看成是一種對有形對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後者還是一種觀念上的差別信號;而麥道格爾的觀點則能從語言和邏輯上提醒我們,盡管我們承認一切現有新聞價值標準體係,但是鑒於它在理論上是一種流行——盡管這一流行經曆了漫長的時間的積澱,被公認為具有合理性和存在的價值,因此它仍然是可以改進的,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聞實踐的反複積澱,這種改進的必要性日益明顯。而在當代,在Internet以超過以往任何媒介的孕育成長速度發展的十數年間,是否已經沉澱下某種智慧與旨趣,讓我們能夠把握到新聞受眾中出現的有關讀什麼、聽什麼或看什麼的新要求?這裏,我們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抱著這樣的理論興趣,結合網絡新聞發展的機製,來探索網絡時代對傳統新聞價值體係構成挑戰,並演進出新的統合觀念的問題。

一、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合

客觀性(objectivity)是傳統新聞觀念的思想核心,也是新聞價值係統的邏輯基礎。今天,關於客觀性的理念,在網絡新聞環境下正在向“客觀——主觀性”(objectivity/subjec tivity)的統合型理念方向發展。

對於新聞來說,客觀性是指一個新聞文本與現實生活中的事實相對應的程度。而在網絡傳播的環境下,以下兩個因素是我們在探究新聞的客觀性屬性時所必須重視的:1.Internet環境對新聞概念的泛化,即從狹義的傳統新聞概念泛化為其他有用的信息,甚至包括日常生活和商務。這使得我們對於網絡新聞的客觀性的評判工作變得比以往更具有未知性和挑戰性。2.Internet環境的主要特征是把關人的缺失感,反映在信息文本的表現上,則是主體與客體的有效交融。正如我們在泛傳播(pan-communication)的觀念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媒介即人”——網絡中的受眾已不再單純的是接受者,而演化為媒介的一部分。因此,對於網絡新聞的某些文本形式(如新聞組、論壇、網絡調查等)作有關客觀性的判斷時,僅僅依靠單純的二元判斷是不夠的。

今天,我們在網絡上體驗到了大眾傳播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來自信源的普遍的匿名性。在由疊加和鏈接共同作用的“輾轉相傳”的環境中,任何一個泛化的終端文本、聲音、圖像、文字、圖表、內容、標題、細節的精細程度,都有可能會遭到折射和歪曲。在匿名、把關人缺失、受眾大量參與交互、海量新聞信息的多重作用下,網絡新聞的客觀性在某些特定的文本樣式以及總體的文本特質中,表現出比傳統新聞更具有脆弱感。也許這正是今天我們在Internet環境下,在享受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和人本化的新聞信息時,不得不麵對著更多的新聞誹謗、謠言、片麵報道、失實、濫寄(spam)、噪避(zapping)關於噪避(zapping)的譯名及傳播學意義,及其他涉及新聞法律與新聞倫理問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