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Internet:被解放的新聞價值觀(3)(1 / 2)

這種多元化的閱讀在Internet環境下,得到了媒介技術能力的支持。Internet的分眾能力,使得受眾可以根據自己閱讀需求去尋找他們的所需要的頻道和新聞欄目,可以集合自己所需要的、與自己閱讀口味相一致的人群,並與他們形成傳播交互關係。事實上,這種傳播方式上的變化是新聞媒介的題材熱點發生變化的一個主要的動因。就像在經濟學領域裏所發生的從生產者導向轉化為消費者導向的發展潮流一樣,媒介所發布的新聞有任何一點旨趣上的變化都是由受眾市場引起的。在Internet環境下,這種多元化的格局將會保持下去,並且以一種看得見的調節方式,來使得新聞逐步地在終極用戶那裏得到和諧和統一,並且自發地產生某種新的秩序。這就是我們所要論述的有關傳統新聞價值觀中的“顯要性”的價值元素開始向“需要性”方向發生偏移的機理。

這種偏移,目前是以一種“顯要——需要性”相統合的形式出現的。在未來將向什麼方向變化,一時還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種以一個單純的關鍵詞來規定哪些新聞是受歡迎的、哪些新聞是不受歡迎的價值觀念已經過時。

七、接近性與親近性的統合

有關接近性(accession)的價值觀在網絡新聞環境下正在向“接近——親近性”(accession/intimate)的統合型價值觀方向發展。

接近性是對新聞題材與目標受眾生活空間的吻合程度的度量,有學者更直言接近性是指“在報紙發行的廣播的區域內發生的事件”所具有的新聞價值。接近性之所以構成新聞價值,是因為人們對於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件總是更感興趣,並受到打動——事件發生的地點離受眾越近,與受眾的利益關聯就越大。如果對此做一個有趣的推論,那麼我們會認為新聞接近性傾向於把物理距離縮短為零:要是某一新聞事件是由受眾自己參加的,那麼該事件的報道在這一個別受眾心目中的新聞價值是最高的。一個較為極端的關於災難性新聞報道的闡釋:災難事件死亡人數的多少與事件發生距離的遠近(以當地為中心)成定比。例如,某個遙遠國家因洪水死亡上千人的新聞,其價值相當於本國邊遠地區淹死上百個人的新聞價值,又相當於本州內淹死十人的新聞價值,還相當於本地淹死一人的新聞價值。因此媒介對於不得不報道的外地新聞和遙遠的國際新聞,通常會千方百計地突出與當地目標受眾相關的因素,使其帶上地方性的色彩。這種相關要麼是指在空間上與其接近,要麼就是在情感上與之相聯係。而從傳統媒介來看,想使得信息與最大量的目標受眾相吻合,通常的做法隻能首選空間上的接近性。

但在網絡時代,這種局麵已為之改觀。這主要反映在:1.技術特征使得媒介新聞可以支持個性化訂閱、欄目的互動化以及更強的參與性。這使每一個受眾都能夠主動地尋求與自己的心理相接近的新聞。同時,他們自己還能夠做到使用交互手段使心理距離更加趨近於零。這實際上是在把過去傳統媒介甚至不敢想象能達到的出版目的,在一舉手間得以實現。2.由於數據庫能形成任何一條新聞和其他相關新聞相互聯係的便利,使得新聞的本地色彩或者與相關對象之間的關聯變得更加容易。3.在BBS、新聞組等媒介信息(泛意義上的新聞文本)服務項目中,人們所親身參與的內容恰恰又多是他們所最關心的新聞,因此在這種樣式當中,新聞的拉近性,最大限度地表現為與每一個對象的零心理距離的親近性。

我們注意到,以上三種特征,無一例外的以心理接近消解了空間距離。之所以能夠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在Internet環境下,對於接受心理的控製是新聞分眾化作業的首要問題,而空間性則早已被介質特征所消解。使物理轉化為心理,這一媒介特質開創了一個新的傳播時代。網絡新聞在新聞價值方麵改變了從前我們所確認的關於“接近性”的單一原則,使其轉化為“接近——親近性”的統合原則。聯想到美國自90年代以來,由Walt Harrington等人在傳統新聞領域裏倡導“親近性新聞學”(Intimate journalism)時所強調的“記錄普通人每日心理與生活”的理念,不能不使我們產生有關網絡新聞環境下“接近——親近性”的統合型價值觀正在與所有新聞領域裏的相關理念形成相互激勵的推測。顯然,賽博空間以其虛擬性消解了受眾以往所依賴的集群法則,並正在試圖使信息消費的指向從物理空間重新回到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