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聞報道的內容取向問題
1.如何把握既反映領導活動、領導意圖,又保持一種平民視角這二者的關係問題
新聞報道的著眼點、著力點是向上還是向下,還是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既是長期以來爭論不止的一個新聞理論問題,也是至今沒有完全解決好的一個新聞實踐問題。十六大修改通過的黨章開宗明義寫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顯然,黨的意誌和利益同人民及民族的意誌和利益是一致的,在新聞報道中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而要追求有機地結合。要使新聞報道既對上負責,又對下負責;既要辦給領導看(聽),更要辦給群眾看(聽);既要眼睛向上,又要眼睛向下;既要有領導視角,又要有平民視角;既要為黨立言,又要為民代言;既要反映中央及各級部門的活動與意圖,又要反映民情、民意、民生,反映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反映普通人的命運,反映普通百姓的理想與追求、發明與創造、成功與困難、歡樂與痛苦。總之,在宣傳好中央及各級黨政機關的重要活動和方針政策的同時,更要善於用群眾眼光反映群眾事,“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信號”。因為人民群眾的意誌、願望、要求和實踐,往往反映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
徐光春同誌2003年1月8日在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上說:在新聞宣傳和藝術創作實踐中,“往往出現領導部門叫好的節目或影片老百姓不叫座,而領導部門不易接受的卻受老百姓歡迎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處理好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的關係,隻片麵強調了所謂的對黨負責,忽視了對人民負責,造成宣傳與實踐的脫節、黨的意誌和人民願望的隔裂”。如果我們能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就能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宣傳工作就會上新水平。關鍵是要尋找一個最佳結合點。這個結合點是否‘最佳’,衡量的標準就是‘三個代表’,就是‘三個有利於’。我們的宣傳要注意看實際效果,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讚成不讚成、答應不答應。”
當前,新聞報道要切實解決好“重心下移”的問題,即加強對人民群眾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的報道。因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的主人。他們不應僅僅是媒體的受眾主體、市場主體,還應成為媒體的關注主體和報道主體。《揚子晚報》在讀者中做過一次調查,在回答需要加強哪方麵報道的問題時,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與要求”。在2002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中,要求新聞報道加強反映普通百姓身邊事的占到77.3%。這說明,我們的新聞報道對普通百姓及他們關心的問題關照度還不夠。在2002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中,屬於綜合性信息類的新聞節目降至觀眾最愛看的電視節目的第二位,而屬於單項信息類的天氣預報節目卻升至首位,個中緣由很值得體味。在新聞和信息的諸多價值標準中,“接近性”即同受眾的關聯性是重要標準之一。由於現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緊張,出行的次數和方式大大增加,出行的時限性大大增強,因此,同人們生活、工作、出行、著衣,甚至同一些地區的防災、減災、交通管理及某些商機直接相關的天氣預報也就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天氣預報的升位和新聞節目的降位,再次印證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你離社會與群眾越近,社會和群眾就離你越近;你要獲得社會及民眾的高關照度回報,首先必須加強自身對社會及民眾的關照度。
徐光春同誌說:“廣播影視宣傳隻有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才有生命力,才有感召力,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社會的認可,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做到‘三貼近’,必須做到‘三深入’,就是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生活。實踐證明,凡是‘三深入’做得好的,創作出來的廣播影視作品都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沒有做到‘三深入’的,則遭到摒棄,沒有市場”。因此,如何把報道領導與報道群眾及群眾關心的事這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強化和突出對人民群眾的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課題,這既是貫徹“三個代表”精神的要求,也是群眾的需要,而且都是媒體的責任和天地所在。民眾報道做得好,不僅可以大大豐富稿源、節目源,還可以拉近媒體同百姓的距離,增加媒體的親民性、親和力,把根深深植於社會和民眾之中。在當今媒體走向市場,競爭越演越烈,空間越來越小,受眾自主選擇度越來越大,媒體越來越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情勢下,加強對民眾的報道不僅成為媒體民眾滿意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已經成為關乎媒體生存與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