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君子,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嚐君,都是當紅炙手可熱的謀士,他們對上幫君王出謀劃策,對下很有禮貌,因而人脈關係廣,名氣也很大。呂不韋對四君子的交際手腕是欣賞的,但他卻能做的比他們更好,因為他從前是個大商人,沒有人比他更擅長跟人打交道了。現在既然他準備寫書了,光靠自己一個人的水平是不夠的,他必須得引進一批有文采的人,由他來策劃,大家一起來寫,打造出一套鴻篇巨著出來,把名氣打出去。
於是,呂不韋開始招門客,開出了很優厚的待遇,搞得前來應招的人把門口擠得水泄不通。當然,和四君子不同,呂不韋招門客是為了寫書,所以那些長得人高馬大的猛男是直接刷掉的,隻收肚子裏有墨水的文人。而且呂不韋本身也挺會算計,擅長謀略,自然也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猛男。秦國的猛將一撈一大把,軍力強大,他也根本沒必要養一群猛男。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要寫書,要揚名立萬,要洗掉商人的汙點!
等到招夠了人後,呂不韋就把這些文人集中到一起,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都寫出來,不限題材,不限思路,隨意發揮,集思廣益。
果然,等大家把文章交上來一看,什麼文都有,五花八門,三教九流,天馬行空,吹牛扯淡,要啥有啥。古往今來,日月星辰,天地萬物,曆史更迭,朝綱治理,士農工商,暢所欲言,真是令人歎為觀止。有的文甚至還寫重複了,區別隻在於觀點不同。
這些文章雖然雜,但是內容豐富,觀點新鮮,看點十足,在戰國時代要是編成書,絕對能引起暢銷哄搶的。呂不韋很滿意,立刻挑了幾個寫文章的高手,把這些文章重新歸類、整理,綜合編到一起,於是,曆史上就多了一本名書《呂氏春秋》。呂不韋對此書非常看重,認為是一本難得的傑作,吹牛說它是一本包攬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
比如,在這本書總序裏這樣寫道:“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呂氏春秋》兼容了儒、法、道、陰陽、墨、兵、農等各家的學說,呂不韋也是因此被稱之為雜家。這本書雖然不是呂不韋一人編寫的,有其他人參與,但書的前期策劃和內容,都是經過他一手精選、整理的,肯定能夠代表他的思想。
為了提高名氣,擴大影響力,呂不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宣傳推廣方法。他請人把全書抄下來,掛在鹹陽的城門上,還發出懸賞令,如果有誰能改動其中一個字,就賞千金。消息一傳開,轟動全城。老百姓全跑來圍觀,甚至諸侯各國的遊士也跑來看,居然沒有一個人發現有什麼地方可以改的。
一字千金的故事就是出自這裏的,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證明,《呂氏春秋》的內容已經達到字字珠璣,盡善盡美的地步了。這樣一搞,很快呂不韋的名聲就打出去了,《呂氏春秋》一書也在各國傳揚開來。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大作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彙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而這正是道家的優點與特色。呂不韋借了門客的手,寫了這部書,雖然是靠別人的才華往自己臉上貼金,但是在文化事業上,的確是為秦國做了不朽的貢獻,功不可沒。
呂不韋出名了,終於洗掉了商人的汙點,可惜,接下來,他卻要為出名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超過了王權所能容忍的範圍,他這個“仲父”太不老實了,已經讓嬴政深深地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