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加強黨的建設
徐仲碧
黨的“十四大” 根據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確立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一曆史性的戰略決策,對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圍繞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努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
一、全黨要進一步深化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認識
鄧小平同誌1992年初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問題及其相互關係的論述,尤其是關於計劃與市場的屬性和作用的論述,為加強黨的建設和改善黨的領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多年來,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的觀念,在我們廣大幹部和黨員的意識中,是未曾置疑過的。黨也是據此領導國家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為特征的計劃經濟體製。這種體製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起過積極的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這種體製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延緩、阻滯了經濟發展。改革開放10多年來,市場機製雖已被逐漸引入了經濟生活,給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還是有限的,不全麵的。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是一個轉折點。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 又作了精辟的闡發,這就使全黨認識到,我們黨領導加快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加重視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應當看到,對於市場經濟,全黨從理論上真正搞懂,從思想上徹底弄通,在實踐中自覺駕馭,無疑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年深日久,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經常會起作用;舊的經濟體製的慣性,尚不能在一個早晨消除。譬如我們在領導經濟工作中,一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是習慣強化計劃管理,作出一些硬性的規定把它統起來,不善於因勢利導地走向市場。還有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問題,盡管中央三令五申,已有政策規定,然而權卻總是難以放下去,有時放下去了,還會收回來。凡此種種,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積習太深,傳統的計劃經濟思路沒有打破,政策上雖有規定,思想上卻不見得一時能接受得了。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將是—個全黨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繼續不斷地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認識的過程。必須把進一步深化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作為當前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任務。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黨在這方麵的知識和經驗也是很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和市場經濟工作的實踐,包括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否則,就無法實施有效的科學的領導和指導。因此,全黨必須長期堅持對市場經濟理論的學習和市場經濟的實踐,不斷深化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這即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必修課,也是改善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是關係我們黨能否擔負起曆史重任的大問題。
二、黨的領導和保證市場經濟的正確方向
我們要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裏的“社會主義” 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這種經濟體製既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點,又有著我們社會主義自己的特色。它的主要特征應該而且必須是:在所有製結構上,堅持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在分配製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經濟運行機製上,要更好地發揮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長處,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調節社會分配。堅持這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方麵,是我們發展市場經濟中加強黨的領導的主要責任,我們能夠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也在這裏。
堅持“兩手抓”,是我們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方針。我們現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看到市場的優點和作用,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確的。
不這樣做,市場經濟體製就很難建立起來。但這並不是說,市場經濟的弱點和消極方麵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恰恰相反,它需要用我們黨的政治優勢這一手來加以彌補和抑製。前些年有些人鑽供求矛盾大、價格雙軌製、政策法規不健全的空子,大發其財。這種經濟現象,顯然是與社會主義的經營方向相違背的。它是以損害黨風、民風,汙染人們的靈魂,以及損公肥私、損大局利小局為代價的。對此人們深惡痛絕,並且一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後在發展市場經濟中,類似現象還可能繼續存在,但必須盡可能加以杜絕和限製,這就必須堅持“兩手抓” 的方針。我們黨從改革開放以來,反複強調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活動;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製。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發展市場經濟中,黨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這方麵工作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