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學研究的理論構架與探索路徑
馬玉珍 劉珙
探索和尋求信息學理論研究的探索路徑,是一件十分有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從宏觀的哲學角度審視,信息學理論的探索軌跡和路徑經過了三個階段,研究範圍涉及三個領域,目前,研究已經進入三個研究理論平台。
一、信息學研究曆經的三個階段
(一) 係統科學方法論的誕生(第一階段)
人類在超越知性分析時代中,進入理性的自由王國,要求理性地去認識世界。信息技術及信息突變性的躍變,促使和呼喚著以信息為研究對象的認知方法和科學理論的誕生。
1948年美國數學家申農(C·E.Shatnnon) 以創立通訊係統理論及一般信息論為發軔;美國R·A費希爾 (R·A.Fisher),W·魏沃爾 (W.Wewole) 和蘇聯的戈爾莫戈洛夫 (Germugrov)等人不停地對信息概念、信息觀念和信息方法的理論探索,創新和確立了信息論。與此同時,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路·馮·貝特朗菲(L.V.Bertalanffy) 於1948年從邏輯學和數學的角度,成功地探索了由生物有機體、進而適合於一切事物的綜合係統和子係統的概念、模式、原則和規律,創立了一般係統論。同是1948年,美籍奧地利數學家維納(N.Wiener)和墨西哥生物學家羅森勃呂特(A.Rosenblueth) 合作,在研究和闡述自控製係統、生物係統和社會係統人的複雜現象中,建立了信息研究的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自誕生便對信息研究產生了哲學方法論的意義,並被妮稱為“老三論”。在信息理論的實踐發展中又產生了“新三論”,1967年歐洲布魯塞爾學派的領軍人物普裏戈金(I.Prigoging) 在解決信息從存在到演化的理論問題時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1971年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Hakan) 與學生格雷扼姆(R.Graham) 在研究信息係統的內在關係中提出協同學理論。隨著突變論及傳播學理論的誕生,人類迎來了全新的知識時代的認知科學理論階段。從哲學、學科聯姻、新興學科三個審視角度。去認識信息和信息化時代的運動、發展規律;在科學的界定中,為創立一門全新的學科———信息學奠定了哲學方法論基礎。
(二) 以文獻標引、數據庫為主體的文獻、圖書數字化技術階段(第二個階段)
電腦技術首先應用在文獻、圖書的數字化錄製和技術改造、技術處理領域中。美國率先開始對圖書、期刊文獻的數字化處理,其核心是對傳統圖書、文獻,以及目錄、提錄、查閱等圖書館應用技術的電腦應用。嗣後,迅速蔓延於世界。這一階段的貢獻在於圖書館及文獻的信息化實際應用的“技” 而對於信息理論研究的“藝” 則顯得有些忽略和不足。
目前,已經引起眾多學者的警覺,並重新開始對這一階段進行理性的反思、認識和理論的發掘。
(三) 信息的理性研究和探索(第三階段)
麵對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人類開始對信息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這種理論探索是在借鑒係統科學方法論和文獻標引、數據庫建設實踐中,拓展信息科學理論。特點是:
把許多基礎學科、邊緣學科及橫斷學科以新的角度進行再次交融和再次橫斷,並在得到許多信息學專業技術性的發展中,建立起一整套的概念和功能的分析模式。進而力圖建立信息科學的理論體係,並將信息理論的研究及文獻標引引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曆經三個階段的信息理論研究,信息學已經形成了可以明確界定的三個學科領域及三個理論研究平台。
二、三個不同視角的新的學科領域
(一) 以文獻標引、數據庫為主體的信息資源性研究領域
文獻信息資源性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科性質、研究方法和相關學科的變化;學科體係的變革與轉型;研究範疇的更新與拓展;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開發、分析及信息分析的創新;傳統文獻信息資料庫與數字文獻信息庫的轉型、改造等方麵。
其主要特點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注重對文獻信息及信息過程的數量分析研究;立足傳統,在關照傳統的反思中,創新和建立現代文獻信息資源模式;跨學科研究的出現,如:信息經濟學、信息社會學等;在超越傳統文獻信息資料、特別是圖書館的嚴格意義的管理科學性質界限中,對公眾服務、社會服務性學科的滲透;對於文獻信息資源保障機製及安全係統的研究。
(二) 信息及交流關係的研究領域
有相當一批學者在超越文獻標引、數據庫以文獻信息為主要對象的研究領域,轉向了研究信息整體係統,即對信息自身規律的探求。
其主要特點是:注重信息學的哲學方法論,在應用和發展“老三論” 及“新三論” 的係統科學方法論中,加強對信息的本質、特征、運動方式、資源存儲等自身規律的把握和探求;將信息視為一個完整的係統模式,采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研究方法,已形成了專業性很強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