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2 / 3)

從實際情況上看,在北洋艦隊組建過程中,李鴻章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辭勞苦,也不知和一班保守派大臣吵了多少次架,挨了多少個言官的罵才建成(主要是花錢太多),所以他對這支艦隊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希望艦隊受到損傷。

但這隻是表麵的原因,不是真正的原因。

一支艦隊成立,最主要的任務自然是保疆衛國,如果擔心艦隊損傷而避戰,這就像我們買了一輛車,為了擔心出現交通事故,就在車庫裏擺著,用作展覽。

真正的原因是:李鴻章需要保住這支艦隊。

朝廷一直存在複雜而殘酷的權力鬥爭,越接近權力核心,鬥爭越激烈,對於李鴻章來說,北洋艦隊和淮軍就是他的權力基礎,也是權力安全最保險的保障,當軍隊掌握在自己手裏,就有了一份讓對手閉嘴的保證。

但李鴻章不知道的是,當他把北洋艦隊和淮軍當作自己在清國官場上的政治資本時,其他封疆大吏也是這麼想的。

而清國中央政府已經沒有太多的威信和實力來調動這些軍隊,朝廷一直放任內部利益集團的滋生、壯大、互相爭奪,卻不知一旦內憂外患,利益集團也將反過來給政權本身帶來巨大的損害。

因為他們考慮的,不再是“朝廷”,而是自己。

李鴻章不僅得不到其他官場同僚的幫助,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幫助。很多老百姓不關心這場戰爭,一些百姓在為這場戰爭歡呼。在他們看來,清日交戰,這是日本人在打滿族人,跟他們無關——國不知有民,民也將不知有國!

這是朝廷在為多年腐敗、喪失民心吞下苦果。

於是,惡性循環出現了。李鴻章要保護他的權力基礎,卻得不到其他派係軍隊的支持,因得不到支持,就更得注意保護權力基礎。清國雖然有四支艦隊,陸軍近百萬,卻始終隻能由北洋艦隊和淮軍出戰。日本戰時大本營最擔心的是清國四支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清國舉全國陸軍出戰,但這種情況似乎永遠不會出現了。

李鴻章說:“吾以一人而敵一國耳!”

攻勢防禦!

而伊東佑亨的策略恰恰相反,它是——攻勢防禦。

所謂攻勢防禦,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聲東擊西,以攻為守。在日本向仁川運兵的過程中,伊東佑亨派出聯合艦隊主力戰艦嚴密封鎖仁川海域,而其他的軍艦,去襲擾清國本土!

日艦先開到威海,朝威海港口打了幾炮。威海打炮的消息傳到天津,李鴻章慌了,向朝廷報告,丟了威海,朝廷要怪罪他;朝廷也慌了,丟了威海,京師震動,王公大臣們不安,太後皇上也不安。於是李鴻章急令丁汝昌率北洋艦隊回護威海。

丁汝昌風塵仆仆地趕到威海,卻發現日本軍艦已經走了,他們去了大沽,又在大沽打了兩炮。朝廷更慌了,算算距離,大沽離北京更近,拱衛京師的海上門戶,更不容有失。於是,丁汝昌擦擦頭上的汗水,又率艦隊往大沽口開去。等好不容易到了大沽,旅順口又傳來了日本軍艦的打炮聲?

就這樣,鬱悶的丁汝昌率領整支艦隊滿大海飛奔,總是“在路上”。李鴻章和朝廷終於受不了了,指示丁汝昌:以後你就不必遠出(不得出海浪戰),就在渤海近海岸待著,隨時保衛京師!

這就是伊東佑亨的策略。這一招我們似乎很熟悉,在成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後,伊東佑亨手上從來沒有放下過一本《孫子兵法》,而且他命令每一位海軍士兵都要認真學習《孫子兵法》,做到人手一本。

而就在丁汝昌在海上飛奔的同時,日本陸軍的運兵計劃實現了。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裏,三萬名日軍(戰時大本營按照三倍於平壤清軍出兵)在朝鮮登陸,跟他們一起登陸的,還有武器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