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後記(1 / 1)

光陰荏苒,轉眼從事文博和黨史工作已經30餘年了。早在1981年9月,高一僅讀了不到一個月的我,就告別了學生生涯,頂替父親的工作,來到瑞金革命紀念館。不久,我就被安排到雲石山舊址,當了一名講解員,直到1986年9月,參加全國成人高考,錄取於江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博班。經過兩年係統學習,不僅掌握了文博工作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自己對文博工作的濃厚興趣,對我以後工作、生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師大畢業後,我先後在紀念館所轄的葉坪和沙洲壩革命舊址管理所、保管陳列部、群眾宣傳工作部、辦公室擔任過負責人。八小時以外,我喜歡運用所學所感,串編成文,開始對文博和蘇區史進行嚐試性探討。其中多篇文稿較為詳細記述了瑞金革命紀念館機構升格、更名和改擴建,以及瑞金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過程。在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鄒亮輝館長等領導和同事們的關心和幫助,尤其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展後,承蒙省文物局史文斌局長,以及杜學萍、王紫林等領導厚愛與培養,選派參加了江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專家組,在多次參加第七批國保單位推薦和第六批省保單位遴選、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指導和驗收工作中,累有收獲。

一路走來,離不開大家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叔父楊衍蔚、叔母廖美華一直給予我無私的幫助和指點,還有我的家人,尤其從“文革”中屢遭磨難的老父親那期盼的眼神到母親的不辭勞苦,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這裏選收的60餘篇文字,大部分都是近十幾年所作,大多在省內外公開刊物上發表過。其中,有些文稿是與其他同誌合作完成的,這些已在文稿裏一一作了標注。在選編出版過程中,得到江西省新聞出版局、江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和很多同事、朋友的鼓勵和幫助,瑞金市政府黨組成員、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長、研究員鄒亮輝在百忙中為本書作序,中國當代德藝雙馨藝術大師、文化部中國書法十大名家高明柱題寫了書名,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博物館協會展覽藝術資深專家楊穀昌題字,責任編輯劉莉、李思思同誌為文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並表示深深的謝意。

楊榮彬

2011年11月7日